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一专门展柜属于张纯如(图)

2010年12月13日 17:3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左一)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3周年祭日。

  四年前的今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在南京城南开馆。馆长吴先斌,那年他42岁,是个私营企业主,馆址安德门大街48号,是他的工厂。安德门,73年前,从安徽推进的日军第16和第18师团,就是从这里冲破南京城门,然后一路向北。

  吴先斌的家族与日本人世无血仇,他的祖辈在那场战争之后才移居南京。但他最终决定建一所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2010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计有馆藏文物2720余件、抗战书籍4万余册。它的开馆,入了“南京市建国六十周年大事记”。

  2010年的12月13日,南京,梧桐的叶子还没落尽,整座城池都是静美的。在吴先斌的抗战馆里,问起73年前这一天的天气,吴先斌说:“那一天阳光明媚,出奇的天暖。有照片为证。”

  阳光下血气冲天。

  吴先斌是个热心的讲解者,只要人来,只要他在。

  历史没有旁观者。每一件藏品后面都是故事。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皆由吴先斌馆长提供)

  □本版特约主笔 吴菲

  【留存的名字】

  他们留在七十三年前的南京往事

  ■战士张士元

  吴先斌总会讲起那个烟盒。73年前中国士兵张士元的烟盒。

  水牛角做的,用来装烟丝,还有能开合自如的盖。随身的尺寸、精细的打磨,射灯下有温润的光华。它的生动更在上面刻的人和字。一面是戎装的士兵单手持枪,迈步奔跑向前,另一面是字——“共赴国难”,还有主人的名姓——“第四旅七班张士元制”。

  这是吴先斌很多年前在一个文物市场找到的。这个拿枪士兵的身影经过艺术加工后,最后做了博物馆的馆徽。每个来馆看到它的人,都可以用盖一个章的方式,把它带回家。

  “我多次想找到张士元本人,也发动过媒体,找不到。”那只一看就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多才多艺的手,最后拿了枪,后来他怎样了?“整个抗战史,无数细节就是这么湮没在时间长河里。”但是他的名字留了下来。“我看到资料,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直接阵亡的将士,伤重不治、失踪的都不算,170多万;负伤的是180多万。350万人里,能留下名字的有几个?”

  ■救护队长薛葆宁

  留下“薛葆宁”这个名字的,是一本影集。

  照片内容是1937年八九月间遭日机强力轰炸后的南京。拍照人薛葆宁,是当日最先出动的5支市区救护队一个队长,和平时期他的职业是职工夜校的一名教员。他的笔迹在那些照片边缘依稀犹见——“惨死在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1937年7月11日”。“这里的7月11日是农历,公历我们算了一下,是8月15日,日军轰炸南京的第二天。”吴先斌解释说。73年前那“南京覆舟山下一夜”,薛葆宁和他的同伴“救护125人”,“这一晚上,日寇的炸弹下地之前,我跳到河里去了,没有受伤。”

  这有幸全于战火的生命,1937年以后的轨迹是这样的:“1938年春,在八路军长沙办事处,经徐特立、王凌波批准加入共产党。”以后就一直做地下工作。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改名叫薛宁人。1975年秋,因病逝世。

  他的弟弟薛葆鼎,今天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兄弟是中国大教育家顾毓秀的表弟,生在无锡的大户人家。那个时候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照相机。

  吴先斌采访过薛葆宁的姐姐,那些照片,他们一心是要捐赠给国家的,但后来不知为何流到社会上去了。最后吴先斌用4600元把它们从水西门废品收购站里买回来。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