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授的高薪生活
大学教授是民国期间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
王凯
大学教授是民国期间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当然,说这个职业体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原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大学教授们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政府哪怕财政捉襟见肘,也不曾亏欠这些学者们的薪水,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让后人感叹不已。
当时辅仁大学有个教授叫英千里,他在辅仁任教的同时还兼着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为两校学生教授英国文学。同时打3份工的英千里最多的时候一月能拿1000多元大洋,英千里的儿子英若识多年以后还记得有一次父亲领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让我们小孩儿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儿”。
英千里其人如今已知之者甚少,但大家都熟悉著名演员英达。英达曾在电视剧《围城》中扮演了赵辛楣一角,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民国大学教授的形象,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他就是英千里的孙子。
英千里的父亲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他本人十几岁便被父亲送到国外读书,直到成年方才回国。英千里熟谙多国语言,尤其是英语,被认为是讲得最好的中国人。英千里1949年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台湾名校,马英九、余光中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英千里曾长期在北平居住,后来厌烦城中尘嚣,便在京郊买了地皮,建了别墅。每年夏天,一家人就从城里到郊外度假,后来为了出行方便,又买了一辆福特轿车代步,这种排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摆的起的。
此间还有一位教授的收入可与英千里比肩,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梁实秋。1981年年初,台湾《中央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梁实秋先生今庆八十华诞》文章,文中说:“(梁实秋)席间欣然道故,谈到大陆惨死的小说家老舍……由老舍又谈到正在北平受审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部属,50年前梁氏担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当时叫李云鹤的江青,是图书馆的办事员。根据青岛大学同仁名册上的记载,馆长月薪400元,江青的薪水是30元。”
江青后来忆及这段岁月时说:“我每月拿30元钱薪水,10元钱汇给娘,因为青岛的生活费高,余下的20元不够我开支。”20元大洋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大概可供一个三五口之家一月的吃穿用度,这还不够江青一月的开支,可见她平常的生活还是比较铺张的。梁氏晚年曾对夫人韩菁清谈及他与江青之间的一段趣事,也从另一个角度旁证了江青的这段话:“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
梁实秋1930年代初期在国立青岛大学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从上面这份资料可知,当时他的工资是400元,是在青大图书馆半工半读的江青的十几倍,难怪江青向他借钱买巧克力吃呢。
1934年,梁实秋的好友、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邀请梁去北大做研究教授。“研究教授”这个职位是胡适创立的,待遇比一般教授高,授课时间却少得多,条件很是优厚,当时国内一流的学者如周作人、徐志摩、陈受颐等都在北大文学院担任此职。胡适给梁实秋开出的薪酬是每月500元,这在当时应该是天价吧。
大学教授们不仅薪水高,其他方面的待遇也令人艳羡。1932年暑假后,34岁的闻一多重返母校清华任教,此间他的薪酬是340元大洋。两年后,清华新南院西式住宅建成,其中就有闻一多的一套。
“福利分房”后的闻一多迁入新南院72号,这是新南院最大的3套寓所之一,“有卧房、客厅、餐厅、储藏室、仆役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大大小小14间。电灯、电话、电铃、冷热水等设备一应俱全。房前甬道两侧有绿茵草坪,周围是冬青矮柏围墙,草坪中央放置一大鱼缸。书房宽敞明亮,四壁镶以上顶天花板的书橱,窗下是书桌。这里是先生一生中所住的最佳环境,许多研究在这里进行,疲劳时到门前大阳台上散步,或到草坪上拔草,观赏一下金鱼。冬季里,也曾和孩子们一起滚雪球、堆雪人。”
在这段安定的日子里,闻一多做了很多学术工作,这是闻一多一生中最出成果的一段时光。据谢泳的《清华三才子》记述,闻一多此间的成果共有:1.毛诗字典;2.楚辞校议;3.全唐诗校勘记;4.全唐诗补编;5.全唐诗人小传补订;6.全唐诗人生卒年考附考证;7.杜诗新传;8.杜甫(传记)。
人们常说,民国虽是政治上的乱世,却是文化上的盛世。我想,厚待知识分子特别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可能是成就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