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古代编钟阵容犹如乐队 孙策曾用玉玺换3000兵将

2010年12月24日 11:42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关于古代音乐的故事有很多,据《列子·汤问》记载:秦国一位名叫薛谭的人,慕名拜师在秦青门下学习唱歌,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要离师归家。秦青不便挽留,亲自到郊外为薛谭饯行,并动情地为学生击拍而歌,歌声幽雅动人,林间繁茂的树木仿佛飘荡起来,流云也为之却步!薛谭顿时就听呆了,而这就是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典故的来历。

  还有一个关于古代歌手的故事,是讲有一位名叫韩娥的歌手,一次游历到齐国,曾在城下唱歌求食,她那美妙绝伦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听众,大家都慷慨赠送她食粮。韩娥离去三天了,当地群众仿佛还听到她的歌声在房梁上萦绕回荡,民间从此便流传开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而在楚国,一位歌手在城中唱 《下里》、《巴人》等民歌时,常常是几千人和而歌之。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败,祭祀礼仪已遭到冷落,作为祭祀之用的乐舞也转作享乐之用,正是这种对娱乐性乐舞的追求,导致了这一时期音乐及乐器的空前繁荣。

  在旅顺博物馆里,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古代乐器。如果说世代传唱的音乐将古人的生活传承下来,那么流传至今的古代乐器,就是最大还原了古风古韵。“古代乐器除了体现礼的高低贵贱,还用于渲染庄严的气氛。我国最早出现的乐器是打击乐器,例如商代的石磬、石铙,到了青铜时代,又出现了青铜乐器,这里陈列的青铜乐器主要有铜鼓、錞于、铙、钲、钟。 ”旅顺博物馆馆长郭富纯对记者说。 □记者方海征 摄影记者朴峰

  古乐器

  铜铙是古时最早打击乐器

  追溯起古代乐器的历史,关于夏代的乐器考古发现不多,主要有石磬、陶埙和铜铃等。在《吕氏春秋·仲夏》中有这样的记载,大禹命皋陶作为《大夏》九成,以昭其功。这是夏代有名的乐舞,后经西周改编,到春秋时期仍是各国雅乐。而在《史记》中有记载说,到了舜时,就设立了专职机构,命夔管理乐教,并作《大韶》之乐,用它达到政治上的教化目的。书中还有记载,韶乐演奏完时,祖先的神灵降临,百官谐和,一派升平景象。所以,后世的孔子对韶乐赞叹不已,言其听了使人“三月不知肉味”。

  从商代开始出现青铜乐器,无论中原还是南方的荆楚,或西南及北方少数民族,都发明了青铜制作的铙、鼓、铃、铎等乐器。“铜铙是最早的打击乐器,形似铃,但比铃大,体短而宽,上侈下敛,月牙形口朝上,有短柄,柄端有銎可安木把,便于执握,用槌敲击发声。殷商时期有铙而无钟,周代有钟却无铙,故铙为钟之先型,一般为大、中、小三个一套。 ”郭富纯向记者介绍。

  国内比较有名的是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商墓的一件铜铙,属悬持式扁钟,底部为半月弧形,铙面两侧各有三排,每排有三个凸出的尖形铆钉,并细刻有云纹。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悬挂式鼓钟,底部椭圆形,两侧边沿自上而下为回纹锯齿形,顶部两侧为凤鸟装饰,面全部以凸凹回字纹、云卷纹和牛角纹雕刻而成,十分精美。

  在众多出土的乐器中,以安阳殷墟出土的乐器最为有名,一是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编铙,5件一组,大小依次递减,但形状纹饰相同。同区的王陵大墓中还曾出土一组石编磬,分别刻有“永启”、“永余”、“夭余”等字样。在这个时候,石磬的形制更加规整精美,多有纹饰,如武官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刻有虎纹,虎头、虎牙、虎爪及大眼,造型夸张,极为形象传神。而在南方,湖南宁乡一带出土了一件重达221.5公斤的兽面纹大铙,还有编铙和铜鼓。西南的三星堆出土有铜铃,山西曹家垣出土有铜铎,柄和器身中空,外挂许多铃铛,都属摇铃一类。

  铜钲曾用于军中发布信号

  馆中还藏有铜鼓,“这件藏品是东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鼓面面沿环绕着六只三足蛙,其中三只背负小蛙,三只背负小龟,而蛙和龟正是西南地区人们祟拜的图腾,代表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涵义。鼓身束胸束腰分为三节,饰有四出钱纹,说明它也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铜鼓不仅是乐器和艺术珍品,也是神器、灵物和代表丰足与权力之物。这个虎钮錞于是古代军中打击乐器,与鼓配合使用,以号召军士进退。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战国晚期以后的錞于大多为活动于四川地区的巴人使用,虎是巴人的图腾,以虎的形象做钮的装饰,表示了巴人的祖先崇拜观念。而铜钲也是古代军用乐器,以木槌敲击,它用于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始于商,沿用至西周。 ”郭富纯一一向记者介绍。

  编钟阵容如地下宫廷乐队

  商亡周继之后,天子为观察各诸侯国政教得失,在宫廷开始设置专门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谣的采诗之官“行人”。周代渐兴采风制度的结果之一,就是孕育出一部汇集各地歌谣经典的《诗经》。西周乐器仅在《诗经》中出现的就有29种,包括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拨弦乐器,其中以新出现的青铜编钟最为引人注目。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虢国公墓地出土有编钟8只,北赵晋侯墓地、陕西扶风等都出土有编钟或编磬。

  “钟作为乐器中的‘金乐之首’,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演变于商代的铜铙,始于西周中期,延用至今。分单独悬挂的甬钟、钮钟及大小相次分组悬挂的编钟。而所谓甬钟,就是钟舞上有长柄的钟,此钟侧悬而奏之。 ”说完,郭富纯又举了一个例子,“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如此庞大的乐器阵容如一个地下宫廷乐队。 ”说到这,郭富纯指着馆中收藏的云雷纹甬钟说:“甬钟是西周时期的打击乐器,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甬钟表现出周人对殷商的否定态度,铸造年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继续沿用发展。 ”

  古玉器

  在古代是地位财富的象征

  我国有“玉石之国”之称,玉器制作已有7000年的辉煌历史。“7000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但由于玉的数量稀少而且加工困难,因此成为少数贵族人物佩带并使用的物品,成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郭富纯告诉记者。

  在众多关于玉石的传说中,和氏璧的传说是最广为人知的。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在山中采到一块被矿石包着的宝玉,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看,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此璞献给继位的楚武王,又受到同样的酷刑,被砍去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无脚走不了路,急得抱着玉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泪水干涸,双眼流血,这才感动了楚文王。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经鉴别确实是晶莹富丽的宝玉,便雕刻琢磨成璧,赐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制成玉玺传过数代

  “和氏璧”被发现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这块璧到底落在谁的手里了呢?郭富纯给出了后面的故事,“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15座城’来换这块璧,并因此演义出流传千古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赵王连璧带江山一起奉送秦国,秦始皇把璧视为至宝,命人将其琢为传国玉玺,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和氏璧一时身价百倍,成了皇帝的宝印。此后尽管古老中国政坛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和氏璧始终都是国宝。秦二世亡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王莽篡权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这位皇太后怒不可遏,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玉玺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玉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据《吴志》载,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城,从井中得一宫装女尸,她身上揣一红色小匣盒,匣中之物,正是这颗缺了角修补后的玉玺。孙策用此玺从袁术那里换来3000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败,玉玺理所当然归属曹操。以后玉玺经过前赵、宋、南齐、梁、北齐、周传到隋朝杨坚,唐朝李家皇帝,至唐末战乱之中,玉玺失踪,终成千古憾事。 ”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