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非诚勿扰Ⅱ》:是讽刺还是追问?

2010年12月30日 15: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了王朔的加盟,《非诚勿扰Ⅱ》(下简称非Ⅱ)呈现了与《非诚勿扰Ⅰ》相当不同的品质。如果说《非诚勿扰Ⅰ》是冯小刚以冯氏幽默所烹制的一道温情脉脉的晚餐,那么在非Ⅱ中,王朔则在这道温情的晚餐中掺入相当令人不快的酸楚与辛辣,顺便还奉送了些许硌牙的砂子,因而,非Ⅱ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强烈的王朔风格。简而言之,在非Ⅱ中,冯小刚仍然是那条温情主义的导火索,而王朔则是导火索尽头深埋的炸弹。

  影片主导线索是秦奋与梁笑笑因试婚不成分手和复合的故事。上半部主要讲述了秦奋和笑笑在试婚过程中,发现了双方在对婚姻的认知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秦奋是在寻求家庭生活,而笑笑则是在寻求情感。在这种认知差异之下,两人在“散买卖不散朋友”的氛围中友好分手。但这种氛围却显得并不轻松,它隐含了这样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为什么两个特别仗义的人却不能在婚姻中相依为命白头偕老?影片的下半部就是在这种追问中展开的,而追问所寻求的解决之道却是以李香山之死为代价而获得的。

  影片在李香山和芒果谐谑式的离婚典礼中开始,这并非仅仅为了服务于影片的喜剧效果。当李香山身患绝症面临人生大限之际,他回顾短暂的人生,悔悟自己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取舍出现了偏差,此刻离婚典礼就获得了一种反思的功能。李香山省悟自己忙于公司的经营,忙得失去方向,忙得失去爱情,甚至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当这种省悟获得我们共鸣的时候,李香山的死亡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味。影片的关节点就在于为李香山设计了人生最后一次行为艺术——“李香山人生告别会”。因了“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李香山在影片中成了超越尘世的智者,他的死亡成为了所有人的死亡——他的死亡变作了所有人的拯救之道,在这种拯救之道中,爱情终于获得了重生。因此,非Ⅱ的主角与其说是秦奋和笑笑,不如说是李香山;与其说是李香山,不如说是“死亡”——没有死亡的逼视,我们看不到爱情的底色。

  这在某种程度是冯小刚的故事,当我们说非Ⅱ在另一个角度是王朔的故事时,当然是别有所指。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在谈到文本意义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意义不过是扔给读者以分散其注意力的肉包子。”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看非Ⅱ的时候,冯小刚就变成了那个扔包子的人,而王朔则是那个愿意扔炸弹的人。这在影片的具体表达上体现为冯小刚善于在插科打诨中植入人情的温暖;而王朔即使在嘻笑怒骂的时候,也不会放弃对一些严肃问题的思索。因而我们在影片中就看到了王朔借电影人物之口怒骂娱乐界不过是一帮变态的寄生虫;斥责艺术界的价值变成了生产“伪艺术”,甚至连艺术批判都变成了“伪批判”。这一切对社会的嘲讽到了李香山对秦奋托孤的时候达到了高潮,李香山说:

  “川川(李香山的女儿)是个很靠谱的孩子。川川这孩子现在在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川川说,马克思是个很靠谱的人。我觉着将来啊,川川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由此,当我们再回到影片开头李香山和芒果在离婚典礼上面对金钱发誓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影片空穴来风的愤世嫉俗,而是王朔在影片中处处深埋的对当代社会金钱逻辑深深的憎恶。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时候,用了“金钱拜物教”这样的字眼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影片以王朔的方式把马克思的话重新说了一遍,这使影片的风格脱离了贺岁的主题而显得沉重了许多。

  总之,非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如果你愿意做一个观光客的时候,你可以跟着影片主人公闯北走南,去遥望夕阳山外山中的万里长城,可以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俯瞰海南亚龙湾,享受审美的愉悦;如果你愿意做一个城市穿行者,你也可以通过影片中选美、影视场景的展示浏览城市流行文化的律动……当然,你透视整部作品,你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看到现代商业文明对人情伦理的渗透,看到经济原则对我们所生存世界的价值侵袭。如此,“非诚勿扰”既像是一句提醒,也像是一句追问,更像是一句嘲讽。张 辉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