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会议》——结缘肖像画
靳尚谊的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肖像画的创作上。他说:“对于我来说,再怎么变化,我画人物、画肖像的兴趣也不会变,因为我对人感兴趣。对于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喜欢。人是社会的中心,人的形象变幻莫测,其味无穷。”
“马训班”毕业后,靳尚谊没有被分到油画系,而是到版画系教素描。对这段经历,他说:“我发现我素描上还有问题,马克西莫夫讲的结构问题虽然懂了,但还没有实践,所以在版画系这五年我完全是在研究素描问题,这是我的规划,然后就是色彩。”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在油画方面的努力,创作了《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等革命历史画,特别是其中的毛泽东肖像《十二月会议》,坚定了他以人物肖像为自己主攻的创作方向。
靳尚谊说:“《十二月会议》画了两幅,一幅是开会的场面,群像;另一幅是毛主席一个人做报告的形象,肖像性质的。我发现自己在多人物的场面的把握上很吃力。现实主义的情节性绘画,中国以前是没有的,没有人会画,没有这个能力。20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需要才开始组织画家画这种画。比较好的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后来还有王式廓的《血衣》。在我的同辈里头,比较好的是詹建俊、侯一民,他们很善于画多人物的画。这种画有好多基本的技术问题,等于一个画家把导演、摄影、灯光、美工全包了。我画那些历史题材就很吃力,但我有能力在一个人物身上做得非常深入。”
对毛泽东肖像《十二月会议》的创作过程,靳尚谊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提倡画情节性的、多人物的革命历史画。画别的,不会赞扬你,说你没本事。创作《十二月会议》的时候,我去陕北实地考察了多次,画了不少草图,其中一张就毛主席一个人,很像一幅肖像。大家一看说,可以!你就画一幅肖像,不要那么多人物。结果就成了。红色的背景,人物是亮的,很有魅力。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一点东西,那就是用肖像画的形式来反映事情,很简洁很集中,比多人物的画面有时候还强烈。”
1962年,靳尚谊结束了版画系长达5年的素描教学工作,调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吴作人工作室。
《塔吉克新娘》——走向“新古典”
靳尚谊度过了一段奇特的“文革”岁月,经历了一连串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
1972年,靳尚谊和另一位画家赵域被调去临摹、修改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此前,董先生已经亲自在画上改掉了高岗和刘少奇,现在又要抹去林伯渠。但董先生已身患癌症住院,于是要靳尚谊和赵域来干。如今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的《开国大典》就是他们临的这一张,只不过“文革”结束后,又在这张临摹的画上恢复了历史本来的样貌。1974年,筹备全国美展时,因为参展作者大多是工农兵和红卫兵,毛主席形象都画得不理想,分管美术的国务院文化组党组成员王曼恬组织了一个“改画组”,让靳尚谊当组长,和朱乃正、陈逸飞、陈衍宁、孙景波等一起,把画得不太好的毛主席形象改一遍,“工作量非常大”。
“文革”期间改领袖像、画领袖像,毛主席脸上不能有冷色调,一定要“红、光、亮”,这给靳尚谊的眼睛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后果:辨色能力受损,画什么都冒红气。后来用了5年,才恢复正常。
1979年的夏天,靳尚谊随中国艺术考察团访问西德,生平第一次看到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原作。“我上学的时候基本接受的是印象派前后的油画画法,是用笔触塑造一些写意性作品。古典原作基本没见过,印刷品也印得不好,感觉旧、腻,相当长时间里是不喜欢的。”但站到大师原作前,靳尚谊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凡·代克的很精彩,还有波提切利。”特别是伦勃朗,老到、苍劲的感觉,冷暖颜色交织成宝石般的色彩,“气氛朦朦胧胧,浑然一体,有一种神秘感,有些技巧我们很难搞清楚。”事后靳尚谊对别人说,“古典的作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不知道怎么画的;现代派作品知道他是怎么画的,但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西德归来,靳尚谊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了《雕塑家张润凯》、《画家黄永玉》等一批带有探索性的肖像。
1981年底,靳尚谊再次出国,赴美国探亲一年。继马克西莫克的“结构”之后,美国之旅他悟到又一个对自己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词:体积。“看了大量原作,发现我的油画比人差。差在什么地方呢?最后我发现,就是体积没有做到家,就这一条!我画的脑袋是这样的,人家画的脑袋是那样的!”
在美国,他进行了第一次运用欧洲古典技法的尝试。一个画廊老板给了他一张照片,请他画张肖像。靳尚谊说,以前是一个面一扫而过,现在用层次一点一点地推过去,然后边与边的变化弄得很清楚,每个边线都让它转过去。这样做了以后,发现整个画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廊老板评价这张画“如此惊人的准确和生动”,并提出给他办“技术人员优先”的绿卡,但他觉得给画廊画,老板要什么就得画什么,没意思,还是选择了回国。
这是他人生的一次正确选择。回国不久,在画了《双人体》、《自然的歌》后,他运用领会到的欧洲古典技法,为解决“体积感”问题进行了又一次实践,其结果是诞生了他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转型与突破之作——《塔吉克新娘》。
1983年,当《塔吉克新娘》静静地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上首次亮相时,她的优美宁静和无限生机,侧光下强烈的明暗对比,单纯而强烈的色彩,引起了极大震动,有评论认为,这幅画“艺术处理上堪称完美,开创了中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