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史铁生突去世 昨日是其60岁生日 记者重走地坛公园 斋宫、祭坛景如文中——
铁生已去 地坛足迹依可寻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20年前,一篇感人至深的《我与地坛》,让无数读者记住了史铁生和地坛。
2010年12月31日凌晨,这位残疾作家突发脑溢血,静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昨天,是他60周岁生日,记者走进地坛公园,寻找《我与地坛》里那些足迹。
●关键词:斋宫
《我与地坛》:“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
回访: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从地坛公园西门进入,在斋宫西墙脚下看到这条宽约2米、长约100米的小路,在两侧草坪里,成群的麻雀忙着觅食,不太畏惧过往行人。
冬日的园子里很清冷,走在这条小路上,只有啄木鸟的尖嘴敲击着树干,让人想起他写到的“园子里冬天的声响便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关键词:铜钟
《我与地坛》:“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回访:在公园西北角,记者看到,用来悬挂铜钟的钟楼有2层楼高,前面立着牌匾。
据了解,这口铜钟本来是悬挂在地坛公园的钟楼里的,1965年时钟楼拆除,铜钟也“无家可归”。
2000年,钟楼照原样重修。目前,钟楼里悬挂的只是古钟的仿制品。
当年史铁生见到的那口铜钟,已经与地坛分别很久了。1974年——史铁生进入街道工厂工作的那一年,它找到了新的归宿——大钟寺,自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关键词:祭坛
《我与地坛》:“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
回访:祭坛现在叫方泽坛,东侧小路很幽静,一侧是暗红色的砖墙,一侧站满古柏,颜色苍翠。
忽然,风中传来一阵悠扬的越剧声,记者循声找去,原来是附近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在方泽坛北门空地上排练节目。
领队王小姐说,平时这里早上也有唱歌的,但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没人来这儿唱”。
下午4点半左右,记者面朝方泽坛,透过古老的石门看到,余晖洒在地面上,石板历经磨损后的岁月痕迹清晰可见,正是《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个场景:“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关键词:印记
《我与地坛》:“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回访:昨天下午,记者走遍整个公园,耗时1个多小时。提及史铁生,多名游客表示,他的去世很突然,一时让人难以接受。
●地坛公园回应
自发悼念游客 可按指示牌寻迹
地坛相关负责人称,史先生的《我与地坛》文章里提到的古迹,地坛公园一直在按规定进行保护。
对于自发来的悼念者,园方表示,公园内设有地图和各景点的指示牌,游客可根据指示牌寻找相应的位置。
文/实习记者 袁文
●相关新闻
特殊追思会 为铁生庆生
昨天下午,在798艺术区的画廊,近千人来参加史铁生的追思会“与铁生最后的聚会”。
就在大家发言的间隙,会场中传来史铁生的声音,他在朗诵《我与地坛》。原来这是在播放史铁生生前自己朗诵文章的音频,听着那熟悉的声音,不少人再次红了眼圈,低头拭泪。
追思会最后一部分是大家共同分享史铁生的生日蛋糕。史铁生生前最疼爱的外甥把切好的第一块蛋糕放置在舅舅的照片下。
下午5时许,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与铁生最后的聚会”结束了,当人群慢慢散去时,一直表现镇定的央视主持人张越一个人坐在长凳上,低着头,轻轻啜泣着。
文/记者 王妍 赵振宗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