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林奕华没有买房 透露银行认为自己没有远大前程

2011年01月05日 18:40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献给上海世博的大礼,由金马奖影后李心洁领衔,王耀庆、杨祐宁两大型男助阵的话剧《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以下简称《远大前程》),将于1月7日至8日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昨日,导演林奕华、主演王耀庆提前来蓉为该剧预热,李心洁也将于今日抵蓉。去年林奕华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在锦城艺术宫连演三场引起巨大轰动,最后一场谢幕之际,王耀庆跪谢观众,亲吻舞台的激动一幕,林奕华依然“历历在目”,此次重回故地,林导动情地说:“我必须感谢主办单位,因为很少有一个城市能接受我们,那么大一台景、那么复杂的灯光、所有演员都要住酒店,这不符合舞台剧巡演的惯例。正是每一位演员、主办方四川省演出公司,帮助我实现了一个心愿:将中国商业戏剧做出了一个高的水平——观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样,他们可以从舞台上的细节、私密、不张扬的地方看出这部剧的好处,懂得自己和自己交流、沟通。”

  幸福哪里去了?

  记者 (以下简称记):去年让成都观众震撼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让人们看到了职场的温情与残酷,那么作为“城市三部曲”的收尾篇——《远大前程》,为什么会瞄准现代都市所谓的“幸福”开炮?

  林奕华(以下简称林):过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你幸福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夏天游泳、冬天穿上棉袄过年,过去的人就活在很自然状态的幸福感里。不像现在每天打开报纸,“幸福”被放得越来越大,但每个人却会更加想去找出答案,幸福哪里去了?因为我们不是从自我的需要出发,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不能享受到纯粹的、自然的幸福。

  记:“房子”是当下中国最炙热的话题,有房没房似乎决定了人们对生活“幸福或不幸福”的衡量,《远大前程》也将城市里有关幸福的定义落在了“房子”上,这种被物化的幸福与你追求内心的幸福感,两者之间又如何达到平衡呢?

  林:这真是一个很吊诡的事情。我说说我自己吧。我很喜欢逛百货公司,又很怕逛百货公司,我不知道在里面要停留多久?一方面我很兴奋,我又很彷徨;另一方面时间有限、金钱有限,最后的结果是我晕了——我本来买一件毛衣,结果买了一大堆书等其他东西,却不是我需要的。我觉得人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要知道自己的兴趣,你可以去逛街,比如买雪茄,就去挑到自己最喜欢的雪茄。专注、认清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做好它,就会有所得。

  我没有买房,我“没有远大前程”

  记:我很好奇,导演在香港有自己的房子吗?

  林:我没有买房,是租房。按照我的“价值”,我只能借到少之又少的房贷,在它们(银行)来看,我“没有远大前程”。我希望通过这部剧,告诉大家,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房子,不是幸福的唯一指标。今天很多城市人买房,是把生活放在次要,投资放在第一,在乎的是物业的升值潜能,心境被物业所左右,却忽略掉了当下的快乐。

  记: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对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动摇和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浮躁,你就没有一种“无力感”?

  林:所以这个时代需要艺术家、需要音乐家、需要带有社会价值意见的人士,他们来告诉大家,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比如王耀庆,在我的“城市三部曲”中,《华丽上班族》里,他是穿西装的职场人士,《男人与女人》里,他是媒体人士、意见领袖,这部《远大前程》里,他是底层的平凡人,他在三部剧中的身份不一样、压力不一样,他还给了观众3种角度,去回归到认识自我。

  王耀庆好比香港的“茶餐厅”

  记:你在舞台剧中与许多明星有过合作,张艾嘉、郑元畅、林依晨、刘若英等等,最近这一部是李心洁。你怎么看待明星参演话剧?

  林:国外成熟的工业模式可以让某部戏一演就演几年,那导演的名字自然能成为招牌。但我们还没有作品能这样。戏剧有更多限制,今天能来参演的明星,都不是拿他们应该拿的那个酬劳,因为我们给不起,所以心洁、郑元畅、何韵诗真的是在为艺术做慈善,他们是吸引观众进剧场的元素。但是像心洁讲的,演一轮以后,她回去拍电影,感觉自由了很多,所以这是双方面的体会。

  记:王耀庆是“城市三部曲”的“御用男主角”。你如何评价他在《远大前程》中的表演?

  林:我和王耀庆合作了5部戏,与一个演员合作了超过3次之后,就不单单是你了解他,他了解你的关系了。我常常说,好演员就像一个有很多食材的厨房,比如说香港的茶餐厅,很多人就觉得奇怪,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怎么可以迅速地端出那么多食物?王耀庆就是这样一个永远都准备了很充足食材的厨房,他可以端出川菜、粤菜、上海菜……他让我们当厨子的人感觉蛮幸福的。

  我的月薪是11000港币

  记:去年孙海英在他主演的话剧《培尔·金特》记者见面会上发表了“话剧已死”的言论,你在一篇专栏上写道,归结这个困局,已死的不只是“话剧”,更是“话剧观众”。

  林:必须要承认一点,在舞台剧这方面外国的文化基础培养比较深厚。我们的话剧市场开始成熟,比较普遍的认可是从2007年《暗恋桃花源》巡演100场开始,也就区区3年的时间。不可能我们的经济、文化还在往前走的阶段,就把话剧市场稳定了下来,我们今天的戏剧人是在为稳定做一些努力。所以我说“话剧已死”何尝不是为了迎接另一个时代来临而必须经过的蜕变?

  记:观众走进剧场,能获得什么收获,是电影、电视等其他艺术产品不能给予的?

  林:最大的收获是“气场”,他将体会到一句话给整个剧场投下的“核弹”。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舞台剧,演员都需要个性来征服观众,影视剧演员的个性,是经过导演在镜头上处理的,而舞台剧演员的个性是直接面对观众,他必须通过自信来征服这180分钟、1300或者1800人。舞台上演员讲话,他不是课堂上老师讲课、不是老板训话,他是在变魔术、在雕刻时光。所以我说任何演员都是奢侈品。

  记:你又如何看待舞台剧的“娱乐化”?

  林:我不抗拒娱乐,我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人,这能让思想更灵活、更好地和别人联结。当然,娱乐有很多层次,我提倡给大众提供营养丰富的娱乐,而不是贫血的娱乐。当下我是在大众娱乐里尝试做小众口味的娱乐,这就是一种宿命,如果我赚了很多钱,会不会来做戏剧呢?人生是不能假设的。

  记:“非常林奕华”堪称香港地区最活跃的戏剧表演团体,剧团要维持运转,必须要挣钱,工作室的运营情况如何?

  林:我觉得在香港做戏剧还是比较幸运的,香港艺术发展局每两年会和我们续一次约,每年会给我们80万元的资助。我的月薪是11000港币,其他的收入就靠我写专栏、出书、做电台DJ。而香港一般演出团体的艺术总监月薪是五六万元,但是我现在很快乐,从1991年做“非常林奕华”开始,我的人生就和戏剧分不开了。能够感动这一场的观众,对我来说是一种鼓舞,但观众的回响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还在于,他们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曾经最冒失的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印证别人的经验,后来我告诉自己,你没有活过他的人生,你要把自己跳脱出来,话剧就是这样一个我需要的缓冲地带。

  本报记者 陈蕙茹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