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春节“符号”更加丰富

2011年01月11日 10: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辛卯兔年春节,渐渐向我们走来!一场热热闹闹、欢乐祥和的全民族的文化大戏,正徐徐拉开帷幕……

  过春节,民间也叫过年,对于华夏各族儿女来说,是一件隆重而神圣的大事、盛事、喜事。可是,现在不满意的声音,抱怨的声音,似乎也在增多,最典型的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多,比如,第一,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前家家户户买年货、忙过年,现在不少家庭是到饭馆去吃年夜饭;自打有了手机短信,上门拜年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第二,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吃到美食,才能穿上新衣,现在可谓是“天天都在过大年”。第三,随着“阳历”的引进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外来文化,包括“洋节”,也在不断地侵蚀我们传统节日的地盘。

  但是,传统的“年味”与我们渐行渐远,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与态度。既然,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我们就应该加倍地去珍惜它,呵护它,经营它……既要传承,也要发展,从而使春节文化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不仅有健康扎实的内容,而且有丰富文明的形式。

  首先,不断增加新的春节“符号”。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是靠一系列的符号来维持的;符号的残缺,会使传统节日的“味道”弱化;符号一旦消失,该传统节日也必将随之消亡。中国的春节,符号本来极为丰富,从腊月初八起,启动的“符号”主要有:煮“腊八粥”、祭灶、扫尘、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放爆竹、耍龙灯……直至正月十五。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春节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其中的一些“符号”,特别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符号”,显然已不大适合今天的现实了,所以要有所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符号”,否则,过年要“有意思”就很难了。这些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如举办“春晚”等,但是,还很不够,我们的民俗专家及有关的文化工作者,需要为此作出特别的贡献。

  其次,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规定与条例,提倡和鼓励某些有价值的内容与形式,来进行必要的调节。比如,适当增加春节的假期。现在的法定假期实际上只有三天,加上前后调休也不过七天,相对于春节我们这个“最大的节日”,“最重要的节日”,假期的时间相对短了些。当然,增加更多的法定假日也许有困难,但适当调整现有假日的分布还是可能的。这样,人们才能把生活的节奏真正放慢下来,好好地品味一下千年传统“年味”的香醇;真切地感受一下春节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族情、乡情、友情、亲情及爱情的温暖。

  中国的春节文化早已走出国门,如今正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伴随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古老的春节文化必将勃发新的生机,过春节一定会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意思”的。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春节这一文化盛宴吧!

  沈兴耕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