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制图/赵斌
本报讯 (记者武云溥 张弘)作家史铁生逝世后,其骨灰能否安葬在北京地坛公园,成为媒体和网络热议的话题。1月6日晚,全国20余座城市同时举办“史铁生追思会”,其中在海口举办的追思会上,这场集体纪念行动的发起方《天涯》杂志社提出倡议,希望大家自愿捐款,在地坛公园建造一座史铁生雕像。该倡议得到全国各地众多作家、学者和普通网友的响应,但史铁生的骨灰和雕像能否顺利“落户”地坛,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记者联系中国作协发言人陈崎嵘,他表示,中国作协愿意促成这件事情,能否如愿,还得看地坛管理部门的意见。
李少君
“地坛与史铁生密不可分”
关于捐款给史铁生塑像的倡议,《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对记者表示,有三个原因促使他们牵头做这件事:“首先,史铁生是公认的伟大作家,我们要表示对他的尊重,需要一种实体的纪念形式,比如做一尊雕像来留存后世。第二,史铁生的代表作是《我与地坛》,对于北京之外的全国人民,至少有很大部分文学爱好者,正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地坛。可以说地坛与史铁生,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密不可分的。”第三个原因,则是史铁生与《天涯》杂志的交情。“我们杂志是史铁生晚年随笔作品最主要的发表渠道,他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作者,所以由《天涯》发起这个倡议是合适的。”李少君说,1月6日在海口的追思会上,捐款的倡议一提出,在场六七十人立即响应,当晚就捐出了两万六千多元。“没想到大家这么积极。”
李少君同时解释说,由于杂志社不是公益慈善机构,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所以这一倡议只是面向各地作协和文学界的一些朋友发出。“北京作家格非、李洱,山东作家张炜,湖北作家方方、刘醒龙,山西作家蒋韵,云南诗人于坚,这些朋友都非常支持。”至于后续的具体事务,李少君表示准备向中国作家协会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办理。“其实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李少君说,“建造一座铜质的塑像,我们估计花费不大,几十万元就可以完成。”
作家张炜也认为“钱不是问题,史铁生是我的老朋友,作为纯文学写作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以顽强的生命力量感动了无数人。给他塑像安放在地坛,于情于理都非常有必要。”张炜说。
地坛公园
“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的通知”
但是史铁生逝世已经十几天,骨灰和塑像的安置问题仍没有最终解决。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相关政府机构给出的答复是:“地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殡葬法规的严格要求,目前史铁生的骨灰仍在公墓存放。”记者联系地坛公园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任何有关史铁生骨灰和雕像的安置申请,也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的通知。
“程序上严密一些可以理解。”张炜说,“任何事情都有开始,一位作家的雕像放在名胜古迹地点也并不出格。”他说自己在欧洲走过很多国家,一些名气并不很大的作家也有雕像放在公园里供人怀念,这体现了商业社会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尊重。
个人的雕像进驻公共场所,实际上在北京也有先例,最近的便是去年10月26日落成的“时传祥纪念馆”,位于龙潭公园内,是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进门便是一尊环卫工人时传祥的铜像。记者询问馆内工作人员,答复是纪念馆和铜像均按照上级批示建造,具体程序不清楚,“你得去问政府。”而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工作人员表示,公墓和骨灰不能随意在公园内安置,尤其是文保单位,更需严格审批。
记者拨通了史铁生遗孀陈希米的电话,陈希米表示知道外界的倡议和捐款行动,“这个问题我实在不想发表意见。”李少君也说杂志社和史铁生的家属就此事有过联络,家属比较低调也是应该理解的。“因为并不涉及作家权益问题,其实这已经不光是家属的事情了,而是一种公共纪念行为。”李少君说,“诗人于坚有个说法:在我们这个时代纪念一位伟大的作家,本身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 微博热议
@潘采夫:希望能呼吁一下,争取促成这事,如果只有一位作家,可以在北京的某座公园里长眠,那就是史铁生。他从灵魂上再造了地坛,地坛公园应该对他感恩才是。
@清纪:看到呼吁在地坛里建史铁生塑像的微博,脑海浮现出他摇着轮椅在古树间四处游逛的样子,又想起我与地坛的结尾,玩起来那不愿回家的孩子。再次热泪盈眶。
@清爽依然:史铁生和地坛,让人觉得天然地就应该永远静默地呆在一起。这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心里愿意。
@陈凌燕:葬倒不必葬在那里,立个雕像,刻上全文,很有必要。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