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院学员谈心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去年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功能,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作家的天职是创作。创作是一种兴趣,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作家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劳动色彩,生产的过程是个人化的,而作家的作品一旦出版发行,面向大众,便成为社会化的了。因此,作家必须有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的责任感。自古以来,凡被文学史铭记、被后代传诵的名家大师,都是有强烈责任感的。屈原作《离骚》,表现了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杜甫写《三吏》、《三别》等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诗篇,饱含了忧国忧民之情;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呐喊奋斗,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写照,应该与时代紧密结合,有力反映社会现实。我们不排斥非现实题材的作品,比如历史的、穿越的、玄幻的等等,但是我们以更大的热情倡导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书写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当前,躬逢盛世,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兴盛是中国历史上以往千载所未有的。我们投身的事业是壮丽的,面对的社会是多彩的。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更加丰富,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对文学创作来说,这样一个时代,提供了认识、想象和表现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任何一个心怀壮志的文学家,都会为这伟大的时代所激动,都会焕发出充沛强劲的创造力。
伟大的时代应该产生伟大的作品,这种展望不是虚幻的,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近年来,我国的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仅以纸质出版的长篇小说为例,“文革”前十七年共出版了300多部,2006年到2008年,每年新出版1200部到1500部,2009年翻了一番,增加到3000部。这个出版数量在世界上应该是排在前列的。我们试图寻找其他国家年度新出版长篇小说的数字作一个对比,但多数国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只找到了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的参考数字。如果作一个大概的判断,说我国是年度新出版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不会是妄自称大。哲学认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在近几年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确实不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文学作品的状况与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时代尚不匹配。今后必须着力提升作品质量,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
为伟大的时代留下好作品,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作家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能不能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正确认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再把它通过文学形象再现于纸上,这是对作家的重大考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传世佳作,人们都把它当做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从中生动、形象地了解当时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窥见社会全貌。作家创作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码字。作家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重量。社会生活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复杂的,不能幻想到处是鲜花、人人皆圣贤。任何社会都有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恶,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写。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结论,也就有不同的作品。好作品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在向读者传递作家的所思所想,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作家的理想追求和美学情趣。我们要热情讴歌真善美,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真实,表现人间真情,引导社会和谐。要用优秀精神产品引导人、陶冶人、塑造人,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教育人民,唤起和鼓舞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激励人民同心同德去奋斗。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精品、看代表作。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呕心沥血、全神贯注创作出来的。创作是件安静的事,需要心静,静下心来想、静下心来写,写完之后还得静下心来反复修改。现在的社会显得有些浮躁,表现为作者的浮躁和读者的浮躁,也表现为社会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浮躁。作家想保持一种淡定和从容,不被浮躁之风卷去,就要看修养和意志力了。文学创作有像王勃写《滕王阁序》那样文思泉涌一挥而就的,但更多的是下一番推敲功夫。“十年磨一剑”、“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前贤留下的激励后人的名言,其中的道理无须阐释,早已成为我们的常识,但在浮躁之风劲吹、面临种种诱惑之时,不知尚能持否。
社会的快节奏和商业化催生了大量“文化快餐”。比如,网络文学正在蓬勃发展,各大网站上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一些网络文学作者经常是每天上传近万字,日复一日,能按时写出来已属不易,有的甚至付出了身体健康的代价,这样的写作量和写作节奏,任何人都做不到精雕细刻。网络文学作品如何掌握创作速度、提高创作质量,是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再比如,电视剧琳琅满目,一派繁荣,但其中也充斥着不少翻拍的作品。有人统计,2010年3月到年末,翻拍的电视剧超过100部。我们并不是站在局外去评论,这种现象也不是“事不关己”。文学创作是各种文艺作品的源头,长春同志曾形象地称之为“第一道工序”。翻拍扎堆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剧本创作的尴尬。当然,“文化快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也是需要的。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说,我们应该大力推动文化精品战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使之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我们的社会生活不是没有新故事,而是有写不完的新素材;我们的作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有用不尽的才情。我们有责任努力为人民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不能把精力过多地耗于“堆砌注水的快餐文字”和“吃别人嚼过的馍”。文学作品可贵的是原创,是精心打磨的创作。多花一分心血,就会多一分收获,作品也就多一分成色。
优秀文学作品除了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还要有知识性。最近长春同志指出:“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长春同志提出的“四统一”、“三结合”,是时代和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新期待。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在创作时经常会遇到所写的内容超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情况。没有别的办法,除了平时注重学习积累之外,只有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争取从略知略懂到多知多懂。在鲁院的四个月,大家的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深化,但这只是个阶段性的补充,更长久的持续的补充还要靠各位的自觉努力。半个月前,我们一起参加了鲁院建院60周年座谈会,见到了从鲁院走出去的那么多活跃在中国文坛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听他们讲述了鲁院对他们文学生涯的影响和难忘情缘。鲁院是培养文学人才的摇篮。在座的谁会成为未来的名家大师,人人皆有可能,我们期待着!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李 冰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