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岛”与早年腊月二十四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就要到了。祭灶,又叫“过小年”,是天津年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将灶神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进行一年的例行汇报。要用年糕、糖瓜(麦芽糖)祭祀灶爷,为的是粘住他的嘴,不要上天以后乱说对主家不利的话。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早年天津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后来才改为腊月二十三。据康熙《天津卫志》记载:“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这是最早记载天津祭灶的史料。乾隆《天津县志》记载:“二十四日,备糕、饴祀灶。”乾隆《天津府志》记载与《天津卫志》字句完全相同。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间,天津还是腊月二十四祭灶。但是到了同治《续天津县志》则记载为:“二十三日,祀灶后,易桃符门神。”
早年天津祭灶有两个日子,为什么?后来有论者认为“腊月二十四灶王上天,所以天津的老百姓提早一天祭祀,但也有人还保留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惯”。这个说法,显然仅是一种推测。
其实,历史上关于祭灶的具体日子,在全国各地并不统一。清人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灶。”甚至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民家二十四祭灶,而水上人家(渔民)是二十五祭灶。有的民俗学家进一步解释:像北方,在南宋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天津历史上所以出现二十四和二十三两个祭灶的日子,这是与天津历史渊源和文化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天津早期移民是三卫的军人及其家属,大多来自安徽宿州地区,他们的到来,以至于形成天津早期移民独特的“方言岛”。他们同时也把江淮一带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带到天津。而作为佐证的是,至今安徽宿州、淮安绝大多数人家仍保持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随着天津城市规模的扩展,人口的增多,大批的山东、河北、山西农民进到天津,又把北方地区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带了进来,这两种祭灶习俗经历了清中晚期一百多年不断的交融过程。
这种交融演变的痕迹,从乾隆修的《天津府志》对天津府所辖六县的祭灶日子记载也可以看出端倪。据《天津府志》记载,当时天津府的青县、南皮县、静海县、天津县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而庆云县、盐山县是二十三祭灶。作为一个天津府的管辖区域内,就出现了两个祭灶的日子。因此,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同样一个天津县的辖区,在乾隆和同治之间的时间段内,也必定存在着二十三和二十四两个祭灶日子并存的过渡时期。当然,随着二十三祭灶人家的不断增多并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最终统一改为腊月二十三日。1871年(同治十年),续修《天津县志》时,将其正式确认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天津人的祭灶风俗。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