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阎崇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

2011年01月31日 11: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君主,《清史稿》中称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他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康乾盛世”。近世以来,对康熙褒贬不一。康熙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盛世”?这究竟是不是“一次落日的辉煌”?阎崇年先生在本文中所讲述的康熙的功与过,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编者

  康熙盛世的历史思考 

  演讲人:阎崇年

  简 介: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名誉馆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燕步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等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十二帝》、《康熙大帝》等十六部。

  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点燃战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明最后象征--延平郡王台湾郑克塽归清,时间跨度,整整百年。这一百年间,君王与民众、官员与百姓、贵族与平民、地主与农民、业主与工匠、士绅与商人,他们在痛苦、磨难、战乱、灾荒之后,最需要什么呢?是国家统一,民生富裕,文化融合,天下太平。康熙帝就是在国际与国内既有利又挑战的历史条件下,面临"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历史与现实的课题。而"坐天下"又经历"乱世"、"治世"、"盛世"的艰难历程。康熙帝驾驶大清帝国的航船,在汹涌波涛的海洋上,从"乱世"--"治世"--"盛世"的过程,经过半个世纪航行,驶向康熙盛世的局面,留下盛世历史的思考。

  三种评价

  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近世以来,众说纷纭。

  三种观点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第二,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盛世的时期;第三,康熙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

  先说第一种观点,界定康熙“黑暗”说的观点,主要论点说康熙朝是“封建专制”。封建君主专制从秦始皇算,到宣统帝,其间300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不加分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专制”。因此,以“封建专制”作为否定“康熙盛世”的观点值得商榷。

  次说第三种观点。论者认同康熙朝是“辉煌”,但是落日的辉煌。这个提法很有道理。日出的辉煌与日没的辉煌,就“辉煌”这一点来说,都是辉煌。其实,康熙朝也好,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没,月升月落一样,既要观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没或月落;更要观察日出月升时,是被乌云遮蔽,还是光亮天下。本文讨论的是学术界存在的两种观点。

  再说第二种观点。我赞成“康熙盛世”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我想,康熙盛世有五种景象。

  五种景象

  在历史的天平上,康熙朝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概括说来,主要有五点——中华版图奠定、民族关系稳定、中华文化承续、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第一,中华版图奠定。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和东亚地图,看看当时的清朝疆域:

  在东南,统一台湾,金瓯一统。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十三日,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政局不稳的时机,率军统一了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并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东北,抵御外侵,缔结和约。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土地,归中国所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在正北,多伦会盟,善治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帝则进一步解决漠北蒙古、初步解决漠西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两千年古代历史上的北疆难题,到康熙帝时才算真正得解。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之后,蒙古是中华各个民族防御沙俄南进的长城。

  在西北,三次亲征,败噶尔丹。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遏制噶尔丹势力东犯,不仅稳定漠北喀尔喀蒙古局面,也稳定漠南内蒙古的社会,更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

  在西南,进兵高原,安定西藏。清初,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已经完全归属于清朝。康熙帝又派兵平定西部蒙古势力对西藏的扰犯,维护西藏的社会安定。

  第二,民族关系稳定。在东北,打败俄国的侵略,解决并巩固了自辽河到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问题,东北的广大地域,前代所谓的“边徼”之野,清朝则成为“龙兴之地”。在北方,中国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边患。明代的蒙古问题,始终未获彻底解决。己巳与庚戌,蒙古军队两次攻打京师,明英宗甚至成为蒙古瓦剌的俘虏。清朝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完全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的做法,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先后绥服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敻越汉唐”。在西北,对南北疆统一。在西南,进兵安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后乾隆《钦定西藏章程》设驻藏大臣、在西藏驻军、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金奔巴瓶制度,西南云贵川的苗、瑶、彝等,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个地区民族的管理,清朝实现了中国皇朝史上多民族国家新的和谐。

  第三,中华文化承续。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这是应当批评的。在文化方面,康熙帝主要有几件事情:其一,兴文重教,编纂典籍。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六十余种,两万余卷。其二,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康熙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雍正、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其三,引进西学,学习科技等。

  中华文明在清朝不仅得到传承,而且延续活力。

  第四,经济恢复发展。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重视耕织,恢复生产。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培育新的稻种,取得很大成绩。康熙朝强调藏富于民,普免天下钱粮共达545次之多,其中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一亿五千万两。

  第五,社会秩序安定。我说康熙朝社会安定,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之后,虽然社会

  矛盾也有,民族纠纷也有,但没有大的、严重的社会动荡。康熙帝很有幸,他生命的后40年,中国社会处于由乱到治、由动到静的历史时期。原有的社会冲突已经释放,新的社会冲突还没有积聚起来。康熙朝的社会安定,我举三个例子:

  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六十一年(1722年),中原地区41年间,没有大的厮杀争战,没有大的社会动荡,也没有大的社会危机。在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汉武帝(天汉民变)、唐玄宗(安史之乱)、明世宗(庚戌之变)、明神宗(萨尔浒大战)、清圣祖和清高宗(王伦起义)六位,而中原地区连续40多年无战争的只有康熙朝。

  秋决死刑数字比较少。秋决死刑的案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死犯共有八十余名”,(《康熙起居注册》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后来“决一年之罪犯,减至二三十人”。(《康熙起居注册》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康熙十六年(1677年),终岁决断死刑,“不过十数人焉”!对于一个上亿人口大国来说,一年死刑十余人,死刑数字,算是很少。这就说明:当时社会,相当安定。

  康熙帝多次四方出巡。他三次东巡、六次南巡、五次西巡、三次北征,还48次去木兰秋狝、53次到避暑山庄。试想:如果社会动荡,康熙四方出巡,这是不可能的。

  “盛世”的“盛”是指强盛、繁盛、兴盛的意思。康熙朝的后40年,在中国皇朝史上,确是一个相对强、繁、兴的局面——“强”,当时是世界上强大的帝国;“繁”,当时是比欧洲国家繁荣的帝国;“兴”,当时是东亚兴隆的帝国。康熙帝国有内在矛盾吗?有潜存危机吗?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