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啃晚”就是“晚啃”
张 丽
关于春晚的话题和春晚一样没劲,但又不能不说。比如,据新快报2月8日,也就是大年初六的报道,西单女孩亮相春晚引来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强烈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西单女孩的成名确实走了捷径,但马歌唱家因为抨击“捷径”之举,有意无意间,也走上了“捷径”这一途。捧名人的多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推手,属于闷声发大财的一类。但骂名人的,绝对能迅速把自己也变成名人。至少,今后不少人依然不知道马梅力挺的那些艺术院校学生谁是张三李四,但学院派的马歌唱家无论愿不愿意,反正,骂了,也就是社会闻人了。而在知名度就是生产力的当下,西单女孩能开拓自己的演艺事业,歌唱家马梅也可以。不过一夜暴红也不是什么好事,流星一般划过的“艺术家”多了去了。如果十年之后,西单女孩依然红得发紫,歌唱家再调回头来痛斥其起步走了捷径也不嫌晚——要让“捷径”飞一会儿嘛。
令人惊讶的是,本以为学院派的艺术家们都不会那么介意春晚这种全民大拼盘且越来越没看头的节目。上了春晚就能证明艺术院校学生学有所成?这要求也太低了。不过就是一场综艺节目,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这台节目“被民俗”、“被必须”而已。歌剧水平是高是低,看看各类国际专业大赛我国歌唱家所获奖项便知分晓;艺术院校教育成果怎么样,盘点一下多少年来创作出了多少像“千手观音”那样被各界群众视为经典的文艺节目,则人人心知肚明。
春晚不是千年等一回的稀罕物,它每年都有,而且年年挨骂。有那么一拨演员,你平时完全不知道他们都在干什么,只有春晚的时候他们才露脸,而且没完没了老是他们那几张脸。此类人等,被誉为“啃晚族”。而赵本山这样春晚不可或缺的人物,则是“晚啃族”,剩余价值什么时候被啃净榨干,十分令人好奇。
无论“啃晚”,还是“晚啃”;无论西单女孩式的捷径,还是痛斥西单女孩式的捷径,都是春晚下的蛋。当一台综艺节目脱离了其本质,承载了越来越多非娱乐性的东西,成为某些野心的竞技场、某些关系的编织机、某些口号的动态展示图的时候,这台节目能好看才是不正常的。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