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志强:国家话剧院要当明星第一经纪人

2011年02月11日 18:3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国家话剧院,2001年12月25日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组建而成,拥有雄厚的艺术创作资源和辉煌的历史传承。  周志强,曾任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院长助理、副院长;国家大剧院艺术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中国演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监事。

  专访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

  上任不到两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就“导演”了国话巨变。

  在全国院团中首次全方位推出“制作人体系”;让全体演员重新签了新合同;推出了国话历史上首个“演出季”和公益性“消夏文化广场”;全明星阵容《四世同堂》35场演出票房收入超过1300多万……

  2011年,巨变还将延续:国话将搬进“新家”;今年还是“国家话剧院2011新现实主义年”,将为王晓鹰、查明哲、孟京辉、田沁鑫和吴晓江等五位国话著名导演举办代表作展演,并推出他们的系列新创大戏《深度灼伤》、《问苍茫》、《新编老妇还乡》、《活着》……

  岁末年初之际,望着办公室窗外正在拆迁的废墟,畅想着即将建成的“新家”,国话的“大家长”周志强由衷感慨:“国家话剧院,就是所有艺术家们的家!”

  访谈

  国家话剧院要当明星第一经纪人

  记者:您来国话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国话的变化很大。

  周志强: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功劳,是历任院长打下的基础,他们给我造就了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基础,功不可没。剧院是艺术家的结晶体,国话最大的财富就是艺术家群体。这是任何改革都不可以忽视的。

  记者:但是艺术家也是最难管理的。

  周志强:那是!我也是演员出身,从进入这个行业就不愿受人管束。但我为什么接受管束呢?首先我是个党员,这起决定性意义,更重要的是,你得明白你是干什么的。

  记者:您到任之前,国话处于一种“散养”的状态,而您又是外调到国话来的,刚来国话时是什么想法?

  周志强:我刚来国话时最烦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布置给哪个人员什么任务,第一句话就是:“哥,我看你的面子!”江湖语言啊!其实我本人的性格也很江湖,江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怀,一种情感的交流。但是一个现代剧院、一个国家剧院,靠江湖气来管理的话,那就完蛋了!

  记者:那您靠什么来管理现代化的国家剧院呢?

  周志强:2009年我们搞演员培训班,我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剧院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单位是不会有出息的,这个文化也是大家有共识、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刚来国话时,剧院缺少真正的文化。人家北京人艺的文化就四个字:“戏比天大”,在这四个字面前,任何人都变得如此渺小。而我们国话呢?是“我比天大”!谁都可以说“耽误了我挣一百万!”“哥,我几十万可都是为你扔掉了!”我最怒不可遏的就是这种话!你别叫我哥,也别看我的面子,是国话的演员就得为国话出力,为国话尽你的职责!

  记者:现在有什么变化呢?

  周志强:万幸的是,我们剧院所有人都非常可爱,他们还是把国话看得比什么“哥”重要,这是我上任近两年来最深的感触。你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告诉大家不要看我周志强什么面子,而是把国话看作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平台,是共和国戏剧长子,是中国戏剧界的“航空母舰”。这绝不是靠任何个人能凝聚起来的,而是靠职责意识凝聚起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意识,才有了这两年来国话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让我最欣慰的地方。

  记者:在对国话管理的具体措施上您都有哪些行动?

  周志强:我们首次在国家院团全方位推出完全意义的制作人制,剧院管理以制作人为轴心而推进。这是个责任体系,凡是管理总会和责任挂钩,没有责任就没有管理。1995年我在中国儿艺工作的时候就推出过制作人制度。导演承担不了责任人的任务,他只有精力负责艺术方面,但在管理上、经济责任上、各种社会义务上,需要制作人来承担这些重任。但制作人不是幸福的代名词,他意味着苦难、奉献、承受、风险、难题、吃苦耐劳……

  记者:国话原来也有比较成熟的制作人,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呢?

  周志强:现在我们的制作人和以往概念都不一样。国话制作人有双重含义:就国内而言,我们有了一个真正的责任体系,要对国家负责,对国有资金和资源负责;就国际而言,对公有制负责的制作人也是第一次。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机制,所以真的很难!如何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和体制特性下,完成制作人体系,对我们来说是个新课题。比较欣慰的是,经过一年运作,国话制作人体系初见成效。

  记者:国话在对演员的管理上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制约呢?

  周志强:当然有。演员们都重新签了约。以前国话有两类合同,同样都是国话的演员,却是不同的任务。一类是影视演员合同,完全可以不承担剧院任何舞台任务;另一类是舞台演员合同。而且一旦舞台演员在影视上小有名气了,立刻就和国话改签成影视合同,就可以不承担剧院演出任务了。这让人很生气!国话凭什么成了影视演员的摇篮?从2010年1月开始,两个合同修改成一个合同,正式实行新的演员聘任合同。这个新合同有两个核心条款,第一,国家话剧院是演员第一经纪人,别的经纪人我们并不排除,但只要是国话演员,首先要听从第一经纪人的;第二,作为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完成剧院任务、国家任务是法定义务,没有任何理由不完成。

  记者:有人因为合同条款的变化而不再和国话签约了吗?

  周志强:只有一个人因此退出国话。包括章子怡、孙红雷在内,国话260个演员全都签约了,其中60多个一线明星,这是巨大的财富啊!按过去,这60个明星都可以不承担剧院的任务。但国话的演员都深晓大义,不仅签约而且切实履行自己对国话的承诺。孙红雷为了参加《四世同堂》的北京首演,二话没说暂时离开正在拍摄的《男人帮》剧组。章子怡的态度也是随时准备着回剧院演戏,只要有合适的剧本和角色。《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明星阵容,也是大家用实际行动对国话的响应。我认为这不仅是靠白纸黑字的合同,还是靠大家的责任意识,合同只不过是起了唤醒和规范的作用。我们的演员不是因为看在我的面子上回来的,而是响应国家戏剧文化的职责,这是最大的感召力,让我最感动的也是这点。

  特写

  建造新剧院 首要座椅舒适

  周志强上任国话院长,还要面对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是国家话剧院今年将搬迁到广安门外新址。有了新剧院、新剧场,但要告别现在的黄金地段、熟悉环境,对所有国话人来说,都是有悲有喜的复杂心情。

  怎样吸引观众对国话的“新家”感兴趣?怎样让国话人对新的环境有归属感?这一切,都需要院长的精心思考。这对曾经主持过中国儿童剧场、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建设的周志强来说不是难题,他不仅有经验,而且有理念。周志强一上任,就仔细研究了国话新剧院的设计方案,立刻发现不少问题。最让他不满的,是剧场观众席排距只有92厘米。“当年中国儿童剧场是我负责建造的,当时观众席排距是92厘米,难道我们今天盖的是第二个儿童剧场吗?”周志强难抑激动的情绪,因为在他主管国家大剧院建设时,最惨痛的经历就是为了达到剧场观众席人数要求,只能牺牲一定的舒适度,二层三层的观众席排距太窄,只有90厘米。因此他立刻责令修改国话新剧场观众席排距设计。“观众来看戏,舞台上节目要精彩,观看环境也要舒适,剧场必须要达到这两条要求。最后费了很大劲,把全部结构都改变了,改成了95厘米以上,这意味着像我这样1米84块头的观众也可以舒舒服服地看戏了。虽然多花了不少钱,但我觉得值!”

  周志强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对待观众上,还表现在对国话的演职员工的细心体贴上。“原来的设计没有太多人性化的考虑,办公区连开水间都没有,剧场后台也没有淋浴房。演员辛苦了一晚上,大汗淋漓,就让他们带着满身汗臭回家吗?这些细节没有人去想。我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现在都解决了,淋浴房、餐厅,都有了。”

  最让他头疼的,是国话新址的地理位置不是很理想。“新剧场选址上我们比较吃亏。剧场选址应该是人气、商气、文气缺一不可,而我们新剧场的选址则是‘没气儿’,四周都是住宅建筑,是个‘睡城’。怎么办?就得自己‘造气儿’!”周志强采取了三大措施,第一,把一个排练厅改成了三百多人的小剧场,这样变成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形成剧场群落;第二,改变剧场周边环境设施,让观众赏心悦目,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第三,扩大原有设计的占地面积,建成停车场兼文化消费广场。“只有方便老百姓来看戏,才能养成观剧的习惯,养成戏剧亲和的向心力。”

  今年5月18日,国话新剧场的开业大戏将上演全明星阵容的《四世同堂》。不仅台上演的是“家”的故事,周志强还要专门搞一个“明星回家”的特别活动,邀请国话所有演员都在这一天回到“新家”,给新家“温锅”。

  在新剧院建设的同时,周志强还做了一件让大家都很吃惊的事情,就是在面临拆迁的老剧院旧址上盖起了排练场。

  “新剧场建成需要周期,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这两年国话不能不发展,不做事。”周志强认为,以前国话最要命之处,是重创作,轻演出。“我上任后就想,国话这么多人才,它是艺术家的结晶体,一定要发散出结晶体的光芒来。那么靠什么?靠剧目,靠演出。”

  于是周志强马上策划了国话演出季作为平台,要在短时间内推出大量剧目。可国话的院子里到处长着荒草,只有一个排练场,里面土有半寸厚。这么多剧目没有场地怎么排起来?“我算了一笔账,搞一个戏剧季如果需要十台剧目,就得十个剧组排练,如果到外面租排练场,每个五十万就要花掉五百万。我本人搞了这么多年剧场建设,搞个临时建筑多少钱我清楚,结果我花了一百万就把两个大排练场、一个职工食堂、再加上培训基地,以及一个开放式的演出中心办公区,都建起来了。”

  这一百万产生的效益,无法用钱来衡量,它改变了整个国家话剧院的面貌,也改变了整个国话的生产方式。两个临时排练场从2009年一建成,就天天排队,剧组抢着使用。如果没有这两个排练场,《四世同堂》庞大的剧组排练根本无法想象。国话演出中心也因为有了办公基地,从原来的3个人扩展为现在的28个人,完成了从剧目策划、宣传推广、院线建设到票务营销的四段结合的工作模式,承担起了艺术生产的整个流程。原来国话没有职工食堂,大家中午吃饭非常不方便,现在都解决了。

  手记

  管理者的能力 艺术家的心

  采访国话院长周志强这天,他中午刚刚参加完国话老干部团拜会,带着几分微醺,言语中也更饱含激情,但头脑却一如既往的清醒和冷静。

  他曾是中国儿艺最早的制作人,曾打造过中国第一部中文版百老汇音乐剧《美女与野兽》,还曾主管过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功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包括现在对国家话剧院的改革……自称“老当先锋队队长”的周志强经历很丰富,做了很多难度高且有首创性的大事。但他却说,“在这个行业里打拼这么多年,没有经验,全是教训!现在做事,无非就是把教训规避掉,留下的就都是好的经验了。”

  他也是著名的配音演员,《巴顿将军》中的巴顿、《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瑞德,《侠胆雄狮》中的文森特,《指环王》中的甘道夫……他的性格里有艺术家的一面,性情豪爽,喜欢喝酒,无论说话还是行文,都带着几分诗情和豪气。他坦言自己的性格有几分“江湖”,也和所有从事艺术的人一样天性自由,不喜受约束。但是,作为一名“老兵新战士”来到国话,管理现代化的国有剧院,他却最烦“江湖气”;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把原来“散养”的国话调理得有了新精气神儿。

  而对剧院旧址的合理改造,对新剧院设计方案“以人为本”的精心修改,则更加体现了周志强的魄力与细致。难怪国话人说,周院来了,国话更像家了。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