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丽萍、许晓青)文化部、财政部要求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意见》10日晚一出台,在互联网上,“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什么时候开始免费开放”的帖子,就成了网友点击率极高的热门话题。
继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也加入“免费”阵营,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中将涌现大量平民百姓的“文化休闲驿站”。不过,免费开放后,能否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艺术大餐,能否给大众带来更为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才是考验中国公共文化场馆的一道难题。
美术馆、图书馆“免费之门”何时打开
推动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见》出台后,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免费”何时开始实施?老百姓能享受到的“文化福利”究竟会有多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在“免费开放、免费服务”方面的意识和相关规定差距颇为悬殊,免费举措步伐不一。一些经济发达地方如上海、杭州等地,早已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甚至“免费派送”到市民身边。
不久前,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不拒绝乞丐进入图书馆,并在微博上发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就曾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在全国可以说是最早的。从2008年起,全市的200多家图书馆已经率先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获悉财政部、文化部的规定后,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秘书长余江并不感到意外。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免费开放之前,上海市民到图书馆阅读,要办一张工本费15元的借阅证。而在图书馆寄存随身行李,每次都要投付1元硬币。
如今,读者进入上海各大图书馆,可以免费寄存、办证、阅览,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上海图书馆目前还为读者提供了无线上网区域。
事实上,由于受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限制,眼下全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还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包括借阅证的工本费、重要文献的检索、复印费等。如果这些收费项目也逐渐免费,有待政府加大投入。
与图书馆相比,全国美术馆的免费开放要应对更多挑战。因为美术馆展出的艺术品价值较高,免费开放意味着要升级艺术品保护的硬件措施,增加安保人员,必须跨过“经费增加”这一道“槛”。
记者了解到,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上海美术馆,目前还在收取20元的门票钱。上海美术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针对老人、军人、残疾人等7类特定人群免费开放,每月第一周的周一向社会免费开放。
此外,上海美术馆所在建筑是历史保护建筑,每日参观人数将限定在五千人左右,如果人流量太大不但会对建筑有所损害,参观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将损害画作。
上海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马上把“免费之门”打开,还面临一定的经费难题。免费开放意味着上海美术馆必须进行一定的硬件设施改造,并投入更多人力和服务,但是“运营成本可能难以承受”,要与政府部门协商,尽快解决。
免费开放会否“人满为患”
由于此前全国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遭遇了“客流井喷”的尴尬,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消息传出,也有不少人担忧:美术馆、图书馆的免费之门打开时,同样会人满为患。
记者发现,“免费开放了以后服务是否跟得上”“门票预约过程是不是很繁琐”,成了网民关注度最高的问题。
据了解,一些已做好免费开放准备的美术馆、图书馆对此也“严阵以待”,准备采取电话预约、限制入馆人数等方式,迎接可能出现的大客流。
如何让免费开放不至于“人满为患”?上海图书馆的经验是,免费开放之后,图书馆迎来了一波读者办证数量的增长,不过却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余江说,这得益于上海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分布与配置,“上海全市有212家街道和乡镇图书馆,都设在社区文化中心里面,完全是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因此,如果图书馆网络布点合理,一旦免费开放,并不会造成大量市民涌入中心图书馆。”
“免费”后如何更精彩考验公共文化场馆
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赢得老百姓一片叫好声。但如何把免费的“文化大餐”“艺术大餐”烹饪得更加精彩诱人,如何给国人提供更为细致、人性化的服务,增添城市的人文气息,提升市民的文艺素养,才是这些公共文化场馆面临的最大挑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的陈航注意到,在河南等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在短期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参观,但一段时间之后,又陷入冷清局面。
“公众最关心的不仅仅公共文化场馆是否免费开放,也包括展览内容是否吸引人。”这位年轻学子认为,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成为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时的“前车之鉴”。
专家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民高素质,与其城市中比比皆是、免费开放且展览水准很高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有着很大的关系。眼下,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从过去的低廉收费和象征性收费,最终过渡到全面免费,是社会进步的一张“试纸”,不仅惠及社会公众,意义也尤为深远。
我国有13亿人口,但很大一部分人口远离艺术、远离阅读。因此,美术馆、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远不止是免费把门打开,应持续为公众提供更精彩的美育,更丰盛的文化“补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应支撑起国人的精神气质、艺术修养。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