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春节的人文内涵受冲击 学者呼吁政府助力传统节日

2011年02月17日 04:2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炎黄子孙不能忘怀的鲜明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春节是中国百姓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但当下,国人明显感受到春节的年味淡了、节日气氛不浓厚了。

  某知名网站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93.6%的受调查者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其中51.8%的人表示年味儿“淡多了”,41.8%的人认为“有点淡”,认为年味儿没变淡的人仅占4.6%。

  在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春节这个源于农耕文明的古老节日,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春节的符号在弱化?

  上千条空中航线,9万多公里铁路,近400万公里公路,40天的时间,亿万民众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只为了回家过年。据国家发改委预测,今年的春运客流量将达到28.5亿人次,同比增加11.6%。这些数字折射出“回家团圆”是中国大地春节永恒的主题

  与此同时,放鞭炮、贴春联、挂福字、吃年饭等传承数千年的春节习俗依然是每年的“必修课”。显然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春联照贴,福字照挂,可自家动手写的少了,更多则是商家的赠品。 

  尽管样子很精致,但其中的文化内涵渐失。

  变味的还不止这些。譬如拜年的习俗没变,但形式却变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还记得,三十年前他读研究生时,会挨家去给老师拜年;后来有了电话,就用电话拜年;现在则变为发发短信了。

  春节的符号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祁庆富认为,就“回家过年”这一点而言是强化了。农业社会流动性很小,现代社会流动性则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回家过年”,客观上强化了“过年”的符号。此外,与春节有关的节日商品、广告等商业运作和炒作行为明显强化了。

  但是“弱化在精神。”祁庆富认为,从文化角度看,春节有弱化的一面。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魂”,春节是最大的“魂”。其符号意义在于“辞旧迎新”——与芸芸众生的生命律动相关。因此有关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亟待梳理、继承和强化。

  春节文化要注重“礼”的重建

  “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辞旧迎新重要标志的鞭炮,是春节习俗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焦点。在“禁与不禁”间摇摆,成为人们对待传统习俗纠结心态的真实写照。

  2006年北京市政府恢复放鞭炮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曾将其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胜利”。

  在田青看来,当下节日精神文化内涵的淡化都与“礼”和“敬”的传统丧失有关,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研究和重建,就是对“礼”的重建。

  中国是礼乐之邦,非常强调礼仪,礼仪的核心是“敬”--敬祖先、敬神明。田青认为,“我们在礼的培养上不但缺少仪式化,也缺少连续性;现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讲它的精神内涵,展示传统节日和民族精神深层的关系。”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年味儿的恢复,是找回文化记忆的过程。要借春节团聚的传统,加强人伦道德的培育和发扬。这位著名人文学家呼吁,在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应尽快恢复春节“年”的叫法。要将传统的春节正名为“农历年”或“中华年”,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园。

  对此,浙江温岭的教师王军荣则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年”不在于改名,而在于保持年味。年味的淡化,在于民俗的日渐式微。过年,需要有一种浓浓的年味,年味离不开民俗,离不开“历史”的东西,应该研究如何保持、增添年味。

  政府需助力传统节日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怎样才能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古老的节日要融入时代的新内涵,满足百姓的新要求,必须善用现代化的新手段。

  “网上拜大年”、“网上摄影展”、“网上猜灯谜”……今年春节期间,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2011年“我们的节日·春节”网上活动,引导网民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贴近生活,满足人们节日文化需求,活动参与网民众多、反响热烈。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都强调,春节,涉及十几亿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政府有责任花大力气进行引导。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节日人民是主人,政府也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虽然主要是家庭节日,但仅仅靠家庭不够,还要面向社会。

  萧放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不必抵制洋节,要把它看作是节日文化的补充和丰富。有了洋节,中国的节日生活会更加有活力、有张力。保有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过节”姿态,这是政府应该提倡的。

  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看来,继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他认为,我们需要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复原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本报记者 赵 达)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