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第13次蝉联“小品王”说起
袁 潇
昨晚的央视元宵晚会上,“2011年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揭晓,赵本山毫无悬念地再次登上“小品王”的宝座,这已经是他第13次蝉联这一奖项了。
如果笔者没有记错,从1990年起,今年已是赵本山第21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中间只有1994年缺席了一年。从1990年的《相亲》、1991年的《小九老乐》、1992年的《我想有个家》、1993年的《老拜年》、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1996年的《三鞭子》、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1998年的《拜年》、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2000年的《钟点工》、2001年的《卖拐》、2002年的《卖车》、2003年的《心病》、2004年的《送水工》、2005年的《功夫》、2006年的《说事儿》、2007年的《策划》、2008年的《火炬手》、2009年的《不差钱》、2010年的《捐助》,一直到今年的《同桌的你》,用赵本山自己的话来说:我是观众吃惯了的那道菜。的确,无论有多少评论对赵氏小品不以为然,赵本山的小品还是让很多人关注与期待。据说,有很多观众看春晚就是为了看他的小品。
赵氏小品何以长盛不衰?
首先是有生活。笔者对赵本山本人和他的创作班底均无了解,但从他的小品中总能看到生活的影子。作品总是无情地嘲讽生活中的假恶丑,而对真善美也用喜剧特有的手段进行褒扬。比如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就对社会上吃喝腐败、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鞭笞,一句“我让乡亲们看看啥叫‘扯蛋’”,笑声中满含悲愤的泪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确实是艺术的源泉。
二来是赵氏小品有技巧。赵本山充分利用自己长年表演二人转的经验,将东北方言和二人转中的语言技巧运用得得心应手,十分巧妙。合辙押韵的语言、排比铺陈的句式,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制造喜剧包袱等,都有着画龙点睛、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赵氏小品都会为当年的流行语奉献出名言,比如“忽悠”、“不差钱”“此处省去多少字”等等,都在春晚之后流行开来。
再者,赵氏小品有着鲜明的年度特征,贴近了生活,贴近了时代,贴近了百姓。每年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都能在小品中有所反映,因此对观众来说,也就无形中增加了亲近感。比如: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2008年的《火炬手》中的奥运会都是当年的新闻热点。
然而,尽管赵本山和他的团队相当努力,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春晚小品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因此,在感谢赵氏小品为我们带来这么多笑声的同时,笔者更期待有更多新的面孔、新的风格、新的团队站在春晚舞台上,创造出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欢乐。或许,当春晚“小品王”的桂冠终于戴在别人头上的时候,赵本山在台下会笑得更开心。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