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美术馆四举措应对免费开放:电子检录系统监测人流

2011年02月19日 14:0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术馆四举措应对免费开放

  “说实话,压力真的是太大了!如果做不好,美术馆成为‘候车大厅’怎么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神情有些焦虑地说。昨天,文化部、财政部就《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这位身处舆论关注焦点的馆长犹如箭在弦上。今年上半年,中国美术馆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面对届时将会激增的参观人流,范迪安回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和美术馆的应对措施。

  措施1

  控制人流 电子检录系统监测

  全年接待160万人次以上!这是中国美术馆对免费开放之后年参观人次的预估。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的参观量基本保持在每年90万人次至100万人次。人流量大增,将是中国美术馆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只是初步预计,估计到时候会更多!美术馆展厅面积就那么大,如何确保参观者和展厅作品的安全,应对突发情况,对我们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范迪安说。

  据范迪安介绍,中国美术馆将利用电子检录系统监测和控制参观者流量,而安全保卫工作配合免费开放也已制定出相应的安保应急预案,人防与机防相结合,特别防止观众聚集较多时可能发生的拥挤和踩踏事故,并形成与驻馆武警和物业公司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他看来,“人的安全很重要,而对展品的保护也很重要,这既是对美术家的尊重,也是美术馆自身专业性的体现。”

  措施2

  领票方式 初期加大现场数量

  要想控制参观人流量,尽可能保证良好、舒适的参观环境,进行门票预约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不过也有一个现实问题,“北京的流动人口很多,如果让他们通过网络、电话进行门票预约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另外,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也不愿意,或者说不会使用网络来预约门票。这些人很可能直接涌到大门口来等着进场,怎么办?”范迪安不无忧虑。

  “免费开放之后我们将施行观众网络预约和现场观众领票参观相结合的办法。至于如何平衡门票预约和现场领票的数量比例很关键,目前我们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方案,但免费开放之初应该是加大现场领票的数量。”范迪安说,“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向预约门票上倾斜,培养观众的预约习惯很重要,不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另外,针对免费开放后采取的免费不免票的工作方式,目前中国美术馆正着手对票务系统进行改造,增加现代科技设备,以保证预约过程的顺畅、高效。

  措施3

  内容服务 增加导览开展活动

  相较于博物馆以固定陈列为主,美术馆展览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各种专题展、大型展常年不断,因此多次参观的“回头客”、“老主顾”数量庞大。这些人更加关心的是美术馆免费之后,提供的内容服务会不会打折扣?服务水平会不会降低?

  对此,范迪安介绍说,今后美术馆将在提高展览水平的基础上,在重要展览中加大导览服务,比如相应增加导览图册的发放,增加人工导览和语音导览的数量等。此外,将不定期更多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如专家讲座、影像观摩、大中小学生美术实践课等。

  事实上,近年来美术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和准备。比如:学术讲座由收半价票(10元),过渡到最近半年多来凭报名预约免费;公共教育活动已经实现免费;教师带学生参观展览凭单位介绍信免费,等等。

  相关配套的内容服务固然重要,而基本的硬件服务也与每位参观者息息相关,比如厕所够不够用,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免费开放,就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等着上女厕所的队伍居然都排到了展厅内!”范迪安当时就惊住了,“等到免费开放之后,我们可能会增加一些临时厕所,当然这需要资金的支持。”

  措施4

  学术交流 提供专场或开预展

  范迪安表示,有一些美术界专业人士对此不无担忧:美术馆原本是我们的一个学术交流空间,现在免费开放了,人一下子那么多,没法安心、静心看展览,这个艺术交流空间的价值岂不是在降低?还有的甚至抱怨说,美术馆免费开放将可能成为人头攒动的“大集贸市场”。

  如何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各自的利益诉求?这个问题考量着中国美术馆。范迪安说:“既然我们是以专业的内容服务公众,这就是我们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目前我们所能想到的对策是借鉴国外一些美术馆通行的方式,就是通过时间的调整,来为专业人士设置专场。此外,某些学术性较强的重要展览将开设预展,为专业人士先期提供观摩、交流的机会。总之,我们将通过各项管理、服务措施的提升,最大限度保证观众以愉悦的心情来欣赏艺术。”

  记者 李红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