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湖南炎陵“知青阁”的故事

2011年02月21日 17: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长沙2月21日 题:湖南炎陵“知青阁”的故事

  作者 黄春平 刘柱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湖南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兔年新春,现在炎陵县政协经科委任职的刘时雨又一次登上了令他魂牵梦萦的“知青阁”。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找到答案。”刘时雨说。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炎陵有资料记载:“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迁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队松山生产队。”刘时雨还清楚的记得,知青们带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推广新品种,改良冷浸田,并从湘钢引来资金和设备,办起了小水电,安装了碾米机、粉碎机、锯木机,办起了猪场、香菇场,两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把一个昔日‘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货款’的穷山窝变成了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队农民的拥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已成为市、区、县的党政领导,有的已成为大企业、大工厂的厂长、经理,有的已成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刘时雨能历数值得他们骄傲的“良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县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胡伯俊,2007年4月任张家界市市委书记;1971年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团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山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莫臻,已是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

  站在位于炎陵县城西的湘山之巅,炎陵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知青阁就坐落在四季常青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它的左山峰是“酃县(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内矗立着千年古塔——湘山寺。

  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知青卢力先生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有资料称,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阁内一、二层楼四壁的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

  知青阁楼台耸翠,飞阁翔丹,倚双江,并碑塔,瞰炎城,置身其中,浏览四景,有一种“动观流水静观山,爽借清风明借月”的感觉。

  难忘第二故乡行

  为纪念知青那段难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县决定在湘山公园内修建“知青阁”,以鉴历史。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当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动万分,“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着当年7000多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了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幅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材在致词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山里中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她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它耸立在湘山之上,俯瞰着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着炎陵今后的变化和发展,更作为一座知青与炎陵人民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7000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刘时雨登上知青阁的顶层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