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余秋雨吁“减剧种” 评:公然违背基本常识

2011年02月22日 08:4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舌尖上起舞的余秋雨

  周南焱

  有关余秋雨的消息颇停顿了一阵子,正当大家快要忘却这位“大师”的时候,最近又传来了他的新消息。在日前发表的《文化淘汰腾出创新空间》一文中,他慷慨陈词,认为中国现存172个剧种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不合适的,应该做减法。此语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学界有人质疑余秋雨是在“毁戏曲”,是“地方戏曲的刽子手”。

  身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此举实在令人惊讶。作为一个戏曲方面的专家,他非但不积极呼吁保护部分濒临消亡的戏曲,反而奉行“优胜劣汰”的法则,力主淘汰这类弱势戏曲,让它们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这一观点明显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常识背道而驰,也有损于文化保护的多样性。余秋雨必定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引起争议,但他仍然站出来说了,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颇让人叹服。

  公然违背基本常识,努力激起公众非议,于余大师而言,这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也不太可能是最后一次。近五年来,就先后发生过“青歌赛口误”、“故居门”、“大师”事件、“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博文事件、向地震灾区“假捐款”等一系列争议,余秋雨似乎遭遇了众多麻烦。但这些麻烦丝毫无损他的金刚不坏之身,其知名度和人气更是居高不下。余大师似乎从中尝到了甜头,也耐不住寂寞,每隔一阵就要跳出来发表一番惊人的宏论,进而在公众声讨的口水中获得某种满足。

  余秋雨无疑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化界最有争议且争议持续最久的角色之一。从最早的《文化苦旅》遭遇群起批判,到现在五花八门的是非争论,余秋雨一直站在舌尖上起舞。有人说,读余秋雨散文曾是一种时髦,批评余秋雨也是一种时髦。我们不禁要问:余秋雨怎么了?公众不难察觉,近年来他根本不像一位在书斋耕耘的文化名人,倒更像一位炒作大师,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娱乐信息。至于《文化苦旅》这样的作品,余秋雨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事实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余秋雨这些年公开的言与行,已描绘出一个余秋雨式的思想变化曲线图。当年《文化苦旅》问世以后,批评家们把他的历史散文戏称为“文化口红”。但这种“文化口红”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超男超女”开始流行之后逐渐褪色,余秋雨试图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不再谈文化散文,转而借文化之名摆出忧国忧民的各种姿态,以继续博得社会关注度。可惜,他的姿态经常摆得不好看、太虚假,惹来讥刺,自然也就是难免的事情了。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