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粗制滥造谍战戏就不会饱和
金牌制作人吴军打造,于荣光、杜淳主演的电视剧《锄奸》在辽宁、山东、河南、云南等六大卫视播出之后,收视全面飘红,观众反响相当强烈。这部戏的原著作者正是从沈阳走出去的著名作家石钟山,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石钟山,目前已经由作家成功转型为电视剧制作人并独立打造影视工作室的石钟山,对这部戏赞誉有加。
满意《锄奸》:“戏核”于荣光演得好
辽沈晚报:作为原著作者,你对电视剧《锄奸》的改编以及演员表演满意吗?
石钟山:我觉得很好看,改编后的故事和人物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很成功,小说注重文学性,但改编时更注重矛盾设置和故事的可看性。于荣光,很有张力和爆发力,他是“戏核”,大家认可他,就成功了。
辽沈晚报:当时创作的时候是怎样想到设置汉奸哥哥和锄奸弟弟这样的人物关系?
石钟山:当时主要想写的就是战争中的兄弟情义,但是从戏剧元素的角度来讲,有矛盾冲突才好看,必须要把人物关系对立起来。尤其是于荣光出演的林振海这个角色,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形象让大家重新认识“汉奸”。不是生来就是好人或者坏人,汉奸也有父亲母亲、七情六欲,也有身不由己当上汉奸的。
辽沈晚报:因为胡晓月主动退出成全了李彪和白冬菊的感情。有观众认为这种主动退出并不自然,是否因为不擅长情感戏而降低了多角恋的难度吗?
石钟山:风花雪月、家长里短不是军旅作品的主流,主流是男人的对抗。《锄奸》中婚姻情感并不是主线,如果设计得非常复杂容易喧宾夺主。
成功转型:当制片人操心并快乐着
辽沈晚报:同华谊签约做 “石钟山工作室”,这是怎样的一种运作形式?
石钟山:相当于一个小的分公司。我现在不只做编剧了,更负责写剧本和制作。
辽沈晚报:您当导演拍《幸福的完美》时曾说,因为对改编的作品并不满意,所以才要当导演?
石钟山:自己做制片人,自己挑演员选导演,自己把握电视剧的方向,剧本信息流失的相对比较少,单纯做编剧比较被动。写剧本也有高潮低潮,有时候换个身份换个角度,思考方式会不同,思路也会开阔很多。
辽沈晚报:当制片人和编剧的立场经常对立,您怎么完成这种身份转换?
石钟山:编剧和导演总想让制片人多拿钱,制片人总在想怎么省钱(笑)。一切转换按照市场规律,现在写剧本的时候会更多地提前为制片考虑,做制片人时也会更理解编剧和导演的意图。
辽沈晚报:当制片人牵扯精力太多,会不会影响写作?
石钟山:很忙,很累,但不会影响写作质量。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工作是让我多层面多角度感受和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也是我写作换脑休息的过程,原则上不发生冲突。
谍战戏:说我挑战麦家那是炒作
辽沈晚报:你刚杀青的新戏《中国血》也是中国远征军题材,有关注过正在播出的《中国远征军》吗?
石钟山:嗯,关注过。但不一样,《中国远征军》很写实,但《中国血》只是借用了一个大背景,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军事戏的套路,融合了很多悬疑谍战的元素在内。
辽沈晚报:从《地下地上》开始,您逐渐涉足谍战剧,外界还有人说您要“挑战麦家”,是真的吗?
石钟山:挑战麦家那是炒作,很多人都在写谍战剧,我们各有各的风格。谍战戏从题材上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而且具备长盛不衰的特质。
辽沈晚报:谍战戏火了多年,你怎样看待谍战戏市场,有人说“快饱和了”。
石钟山:如果从业人员不粗制滥造的话,任何类型剧都不会出现饱和的状态。和军旅戏一样,红了这么多年,还照样会有新突破出现,任何行业都需要面临挑战、变化和突破的问题,谍战戏也一样。记者 王琳娜
石钟山,当代著名作家,1964年出生,1981年入伍。现为武警总部政治部专业作家。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短篇小说《国旗手》获《小说月报》第八届百花奖。作品曾获《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奖。根据石钟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母亲,活着真好》、《角儿》、《玫瑰绽放的年代》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观众。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