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旧城改造工作量的日益加大,本市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修缮人才短缺现状。记者昨日了解到,由于能够修缮老房子的手艺人已经面临“断档”,很多修缮技艺也濒临失传。
“到了施工时,才发现长廊彩绘等工艺都已经找不到人来做了。”在昨日举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期培训会上,市住保办相关工作人员说。而在他手中的一份文稿中,写着“由于当前旧城房屋修缮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传统工艺失传,加强专业队伍人才培养、储备已迫在眉睫”。
在能够修复古建筑的企业里,一直与大前门公司有着业务往来的大龙建筑集团古建公司已经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有50多名获得上岗证的工人,木工、瓦工、油工和画工都有。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建军说,彩绘等技法还不算失传,真正面临失传的是砖制作、砖加工、一部分彩画的传统工艺,“以后这些技法就只能从说书人那儿听见,再也没人会了。”
和其他古建公司一样,该公司的工人里,以40岁以上的居多,30多岁的很少,而30岁以下几乎没有。为了扩充人才,一些古建公司也尝试过到外地招相关行业的大专生,但招来实习以后发现基本不能用。“上学时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带几年才会看图,要想能干活儿还差得远。”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要按照以往,想学古建修缮得拜师学艺,从开始干到出师,得需要10多年的时间。如今一些公司已经招不到学徒工,只能每年推荐10多个手艺好但是没有上岗证的工人去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学习班,通过学习取得上岗证,一边干一边琢磨。
张建军说,很多企业都缺木工,“可能以后甭说接榫了,连垂花门、龙凤牌楼都刻不出来。”
延伸
老房修缮工人数年内断档
“现在的师傅都已经五十三四岁了,甭说带徒弟,1979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都没几个。”一说起房屋修缮的人才来源,东城区房地二中心副主任刘春来就叹气。
在东城区房地二中心负责的辖区内,约有1.4万间平房、30多万平方米的楼房。这些房屋的维修、修缮保护工作,都得通过中心里的400多名工人来完成,而这些工人中,除了水电工以外,瓦工和木工大多都在53岁以上。算算这些人几年内都将陆续退休,而中心又招不上来人,负责维修老房的瓦工和木工眼看着就没人了。
“现在愿意来的都是大学生,干管理的多,人家不愿意当小工;如果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又看不上我们这点儿工资。”刘春来说,同样的工种,市面上的报酬大约是大工每天150元、小工每天100元,“我们给不起这么高的工资”。而且做瓦工、木工又累又要值夜班,修老房更需要很高的技术,在这些要求下,即使是“铁饭碗”也不再吃香。
记者还了解到,东城区房地二中心面临的窘境并不是个例。全市很多老旧城区平房的维修保护企事业单位,都面临老工人要退休,新工人招不上来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