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房修缮技艺部分面临失传 工资低遇"招工难"(3)

2011年02月26日 13:4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博学胡同7号门楼新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对话专家

老宅子不能修成四不像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古建保护和翻新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主要还是在设计方面不够精细。举个例子,琉璃厂以前每个门脸甚至于门前的栏杆都是各有特色、风格的。卖笔墨纸砚的和卖古玩字画的,肯定要有所区别,但是现在虽然相关修缮部门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也尽可能强调“修旧如旧”,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缺少了多样性。

  记者:您认为出现这种“千房一面”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赵书:首先,以前的业主虽然谈不上是什么专家,但是耳濡目染,见过的花样比我们现在的专家了解得都多,而现在的经营者在古建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砖墙加瓦顶并不等于就是古建筑;其次,目前古建方面真正的行家里手真的很有限,想要的东西做不出来也是常事。

  记者:那如何能改变古建方面人才短缺的问题?

  赵书:我们现在并没有一所培养古建方面人才的专业学校,而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又存在周期长、出师慢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古建方面的人才只是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民间。我呼吁各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等专业应该开设古建的相关课程,学艺术设计不单可以设计时尚的艺术作品,也应该了解和掌握古建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缓解古建人才短缺的问题。最好是能成立一所古建方面的专门学校,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旧懂旧”。

  记者:有了学校,古建的问题就解决了?

  赵书:古建绝不只是锯木头和泥砌墙那么简单,里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会干活,而没有古典文化的根底,是干不了古建的。比如,许多老宅子里都有彩绘,画的是什么人物、什么故事、有什么讲究,很多业内的人都未必全能说得上来,这就造成我们现在很多的“新古建”只有样子而缺乏神韵。不能只顾技艺传承,而忽视了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比单纯的技艺传承更难。(记者耿诺 姜煜 图片均为史鹏飞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曦】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