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
老宅子不能修成四不像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古建保护和翻新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主要还是在设计方面不够精细。举个例子,琉璃厂以前每个门脸甚至于门前的栏杆都是各有特色、风格的。卖笔墨纸砚的和卖古玩字画的,肯定要有所区别,但是现在虽然相关修缮部门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也尽可能强调“修旧如旧”,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缺少了多样性。
记者:您认为出现这种“千房一面”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赵书:首先,以前的业主虽然谈不上是什么专家,但是耳濡目染,见过的花样比我们现在的专家了解得都多,而现在的经营者在古建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砖墙加瓦顶并不等于就是古建筑;其次,目前古建方面真正的行家里手真的很有限,想要的东西做不出来也是常事。
记者:那如何能改变古建方面人才短缺的问题?
赵书:我们现在并没有一所培养古建方面人才的专业学校,而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又存在周期长、出师慢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古建方面的人才只是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民间。我呼吁各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等专业应该开设古建的相关课程,学艺术设计不单可以设计时尚的艺术作品,也应该了解和掌握古建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缓解古建人才短缺的问题。最好是能成立一所古建方面的专门学校,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旧懂旧”。
记者:有了学校,古建的问题就解决了?
赵书:古建绝不只是锯木头和泥砌墙那么简单,里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会干活,而没有古典文化的根底,是干不了古建的。比如,许多老宅子里都有彩绘,画的是什么人物、什么故事、有什么讲究,很多业内的人都未必全能说得上来,这就造成我们现在很多的“新古建”只有样子而缺乏神韵。不能只顾技艺传承,而忽视了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比单纯的技艺传承更难。(记者耿诺 姜煜 图片均为史鹏飞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