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开建 因参观人数少 屡次搬迁
10年前现运营危机 开辟创收途径 以租养馆
雷锋展馆 改造后能养活自己
“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明天,又到了一年一度学雷锋的日子,记忆中的歌曲再次回荡。
对于那些成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来说,雷锋精神曾是一种鼓舞;在70、80后的记忆里,雷锋精神是写作文时总会提到的响亮口号;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雷锋这个名字却渐渐变得陌生。
1991年,北京有了第一家完全公益性的民间雷锋资料展览馆。时隔20年,迫于经营压力,这家公益性的展览馆也开始寻求商业合作。
对于展览馆创建者、馆长何朝海来说,怎样协调公益与商业的关系,才能让这个北京唯一一家雷锋资料展览馆生存下去,是他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希望大家别只有到了3月5日,才能想起他。”这是老何最大的心愿。
靠接济长大 儿时结缘“雷锋”
老何今年已经62岁,他大半生都在做跟雷锋有关系的事情。
头发斑白、身穿深蓝色棉外套,首次见到老何是在他的办公室——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木屋。这是他唯一的住所,单薄的木板床坐上去嘎吱作响、墙壁和门上挂满了锦旗和雷锋的肖像画。
提起雷锋,老何瞬间显得神采奕奕,一边讲述还一边用手比划。
老何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1960年外出讨饭徒步流浪到福建沙县,后被当地居民抚养长大。
老何曾是部队里专职的“学雷锋标兵”,当兵时期他便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照片、诗文等物件。
1976年,老何与朋友在西单附近的新文化街建起了雷锋事迹陈列馆。
随后的几年里,这个陈列馆先后辗转到北京丰台区东营房、崇文区永定门外。直至1991年,它才正式落户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并更名为雷锋资料展览馆。
展览馆里收藏着雷锋生前用过的马灯、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和纪念照片等,这些都是老何长年收集来的。
欲以租养馆 解决运营危机
“参观的人一直不多,每年也就忙活3月5日前后那几天。”老何说,这正是当年陈列馆逐渐外迁的主要原因。
现在“雷锋”的这个家是老何花10万元买下来的,政府还将此处特批为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具有永久使用权。
为了能“养活”展览馆,老何除了要向公益人士“化缘”外,还靠开幼儿园赚了些钱。但从2000年开始,展览馆的收支开始不平衡,老何只能“吃老底儿”。他还曾出去打工,用赚来的钱维持运营。
随着老何的年龄越来越大,现在展览馆每年约5万元的支出,已经快压得他透不过气了。
去年,老何与广东的一家企业达成协议,决定原地翻建雷锋资料展览馆。
新馆共有5层,一、二层为商务用途;三层设雷锋事迹陈列馆、雷锋资料展览馆;四层设吴运铎纪念馆、中国革命烈士事迹教育馆;五层则为招待所,可以为前来参观的游人提供住宿,如果参观者确实有实际困难,持有效证明可以免住宿费。
据了解,广东这家企业将出资约600万元。新馆建成后,其中部分房租可用于出租,租金主要用于展馆的维护,剩下的部分给长期与老何奋战的战友作为生活补贴,其余留做展览馆备用资金。
说起自己的生活,老何反而说不用操心,因为一年中2/3的时间,他都在全国各地免费讲学,邀请单位会负责他的吃住问题。
多年来老何的投入一览
1976年 爱心人士无偿提供屋子办陈列馆, 一年水电费约800元
1977年 某部队提供东营房五间苏式窑洞房,一年水电等维护费约1000元
1990年 搬迁至南小街,买地、建房、布展共花费40万元,每年水电等维护费约10万元
老何多年来的收入一览
老何和战友的工资——上世纪80年代老何一个月的工资约有150元,1996年涨到200多元,这些钱中的大部分都投入在展馆维护上。直到1996年后,展馆有了维护资金,老何再没拿工资。
经营幼儿园——1984年-1996年,老何曾和展馆的同事办过雷锋幼儿园,除了付员工的工资外,其余的钱全部用于展馆维护。
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些年老何有时会收到社会各界寄来的赞助费,给他个人作为鼓励的共超过了万元。
培训班——社会志愿者自愿做老师赚的学费作为展馆维护经费。一个培训班下来可以赚4000元。
稿费——有单位约老何写稿,为表示感谢,一般稿费能给到1000元/篇。
对话老何
家人曾反对 如今态度已改变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您现在有收入吗?
何朝海(以下简称“何”):现在还没有,组织一直要给我发工资,之前我都没有要,新馆的维护需要钱,也许今年再开工资,我就将其中一部分钱用做维护新馆。
FW:您的家人支持您吗?
何:我有三个儿子,说实话他们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支持我。
作为父亲,我没有尽到责任,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正常的生活环境,甚至连个住的房子都没有,这点我一直很愧疚。
单位一共给了我8次房,我都让给别人了。现在孩子们都自食其力了,老大刚刚买了经济适用房,老二、老三还在租房子住。
我住的这间房是别人借给我的。近些年孩子们也慢慢理解我了,平时也会经常打电话关心我。
FW:您会觉得孤独吗?
何:说实话,没有孤独那么严重,不过有时候确实觉得自己一个人撑着很艰辛。
FW:您没想过放弃吗?
何:也想过放弃这种坚持,但是如果我这个一直学雷锋的人都放弃了,很多人就会对雷锋精神彻底失望了。
扩展馆规模 有朝一日献国家
FW:在您接触到的现代的中小学生中,雷锋精神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何:昨天我刚刚从厦门回来,接到当地几所学校和单位的邀请,做一些雷锋精神的宣传工作。
让我十分感动的是,那边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雷锋纪念雕塑,学生们文明有礼,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从小受过雷锋精神的熏陶。
当然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对孩子们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
FW:现在参观展览馆的人不多,为什么还要扩建展览馆?
何:我觉得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现代人自我意识很强。
我建这个展览馆不是想强迫每个人都要来参观,但雷锋这种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是一定要尽力推广的,这是我想做的。
我想还是会有人来参观展览馆,而且我想把展览馆的规模扩大,有朝一日我老了,不能再做的时候也可以献给国家。
FW:对于这次扩建后的重新经营,您有什么设想?有信心能做好吗?
何:新馆建成后,我想用上现代化的手段,声、光、电。要增补一些展品,有实物、图片,还要放有关雷锋的录像。
一、二层商铺出租后的收入足够维持三、四层展览馆的维护,另外五层招待所也能有一些收益。
展览馆的生存问题应该没有以前那么艰巨了,展览馆一年的维护费三五万肯定有着落了。
怎么样能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
●专家建议
未来发展要把握好
商业与公益的比重
对于如何将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记者咨询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曾任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的阮家新教授。
阮教授认为,民间博物馆在人力、物力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因此,当有商业进入这种经营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商业利益与公益的比重。不能为了赚钱,而削弱公益的色彩和初衷。
阮教授认为,博物馆的灵魂是在于它的藏品,只有藏品吸引人,博物馆才能吸引参观者前来。
因此,如何丰富藏品、搜集与雷锋有直接关系的藏品是老何这家雷锋资料展览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老何想在自己无力经营时,把这个雷锋资料展览馆献给国家的提议,阮教授表示,想把博物馆献给国家也需要具有最基本的一些标准,比如藏品的珍贵程度等。
阮教授建议,老何可以先与区一级的文化局建立联系,了解相关标准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本版文/记者 张小曼
摄/记者 郭谦
每当看到墙上挂满的奖状,老何便感觉身上的担子一定要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