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远征军》导演回应质疑:电视剧不是军事教育片

2011年03月07日 11: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号称“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卫滇缅公路的史实”,因此吸引了众多观众追看。不过,该剧热播的同时专业人士也指出剧情有硬伤。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本剧导演董亚春并对此进行了回应。

  ■质疑一:韩绍功不符真实历史?

  《中国远征军》剧中有一位传奇式的英雄——黄志忠饰演的韩绍功。他为人高傲,作战勇敢,曾因不服命令而被降职。但他参与了几乎所有远征军入缅的重要战役。从200师打到新38师,从缅甸打到印度。有观众指出,军人从一支部队跳到另一支部队的情况不合常规,而且历史上的中国远征军将星云集,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位军官?

  董亚春回应说,正因为远征军人物众多,所以囿于篇幅不能一一细述,而且这些人物大都有史可查,所以很难进行艺术加工。

  ■质疑二:军队细节不合规定?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特殊题材,也吸引了很多军人观看。南京军区一位姓刘的大校在肯定了《中国远征军》的整个电视剧的立意与内容后,也对本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现役军人从专业的角度指出:“有些情节与细节是有很大漏洞的。韩绍功带的是一个连,可是他接防的英军却是一个营,这种不对等的交接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在交接程序上,不是嘴巴上讲交接就交接的,还需要有一些必备的手续,例如要有小比例的防御阵地草图,拿这图才可以交接,但是电视剧中把这些细节处理得太儿戏了。”

  对此,董亚春表示:“现行的规定是这样的,但是战争年代会有特殊情况。英国人当时是急着撤退、准备放弃缅甸的,看到有个连长过来就交接了也是合理的。战争时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能全部遵守规定来。”他同时指出,电视剧不是军事教育片:“电视剧不应该用历史书的观点来拘泥,如果那么一板一眼,就直接去看历史书了。”

  ■质疑三:军事道具有误?

  南京军区这位大校还指出了剧中他认为不合理的道具:“当时远征军交接的都是美军装备,从头到脚都应该是美式的,但是他们头上戴的却都是德国钢盔。战士们用的汤姆逊冲锋枪弹夹居然是弯的,它应该是直的,这也不对。还有,有些国民党兵使用了四三式冲锋枪,这枪在苏德战场上广泛使用,可它是1943年才生产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战士是1942年奔赴战场的,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提前用上这种枪。”

  董亚春表示,枪支的细节他也注意到有网友在议论:“我们的美术和道具工作人员专门考证过当时的枪支装备的。涉及到这么专业的知识,我也不能回应,我会找个机会,让美术和道具专门来回应网友和专业人士的质疑。”同时他也说:“据我所知,中国远征军出征时,主要的装备是德式的,当时装备比较杂也比较差,以德国为主。”

  文化旁白

  如何处理历史和艺术?

  《中国远征军》号称全面细致地展示历史,但又是一部艺术作品,怎样处理历史和艺术需要的关系,成了这部戏的大难题。

  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虽然众口难调,但作为一部电视作品,如果只有真实历史人物,就需要一条非常强大的主线来贯穿引导。如1994年版央视的《三国演义》,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其中以“仁义”二字贯穿全剧,“桃园结义”成为了整部电视作品的灵魂,也是整个故事的道德基石。而《中国远征军》里并没有如此强大的主线,所以建立一些虚构人物和故事线是可以接受的。一个戏剧要有故事有人物形象,要寄托人们的情结和理想。所以观众一方面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和战役,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塑造理想中的人物,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情结和国家百姓亲人的期盼。也正如导演所说:“这些感情不好放在真实人物身上,因为他们都是有据可考的,只能通过虚拟的人物来体现。也希望观众能用艺术的眼光来看电视剧,允许艺术创作。”

  ■文/本报记者 陆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