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代表、委员热议:为公共外交插上艺术的翅膀

2011年03月08日 14: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共外交”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尚显陌生的新词,成为正在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热词。该词不仅在各种报告、材料中反复出现,而且为代表、委员们屡屡提及,以“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为主题的专场记者会更是引人瞩目。在文艺界的代表、委员们中间,公共外交更是热点讨论话题,因为文艺是公共外交最好的载体之一,文艺工作者在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当公共外交插上艺术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每个艺术家都能成为公共外交的一分子

  何谓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这样解释:“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政府向B国的公众表达本国,那就是一种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还有社会精英,都是中坚力量。”这些组织和人士做公共外交有什么优势?他们不是政府官员,所以可以轻松地沟通和交谈。赵启正进一步解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员孙萍对此有切身体会。上世纪90年代初,匈牙利总统向她颁发国民荣誉证章的时候,我驻匈牙利大使希望她能利用这个机会向总统提出访问中国。“因为是一个艺术家向他说这样的话,他没有太多的外交顾忌,所以就愉快地接受了。”孙萍说。没多久,匈方就和中方进行了沟通,中方正式发出邀请,匈牙利总统于第二年正式访问中国。“可能你还不懂什么叫公共外交,但其实每个艺术家都能成为公共外交的一分子。因为艺术的魅力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民族,通过艺术的媒介或方式来进行外交,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艺术参与公共外交的关键:走进外国主流人群

  公共外交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其基本特征之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即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无疑,当一项文化活动要达到最终的外交目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覆盖面必须到达该国的主流人群,进入该国的主流社会。可喜的是,在文化艺术参与公共外交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

  “以前我们出去演出,大多是在一些小餐馆,还得等人家收工了再演,观众基本都是华人。而现在,随着祖国日益强大和繁荣,通过奥运会、世博会等的推介,我们出去后都是在最华丽、最豪华的大剧院演出,时间在晚上7点、8点这样的黄金时间,观众动辄几百人、上千人,而且大多是外国人。这是以艺术进行公共外交的前提。我们走出了唐人街,不再自娱自乐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团长刘秀荣回忆起今年春节期间,她随国务院侨办去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演出时感慨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巩汉林则以去年中国曲协在法国举办中国曲艺节一事来说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曲艺历史性的时刻。法国的上层人群和主流媒体都积极参与。总统府派人来了,许多议员和当地的专家学者都来看中国人怎么说快板,怎么唱大鼓。”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对外交往,能真正让外国人知道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包括曲艺这种中国独特的艺术样式。事实上,即使在地域性更强、受众范围更小的粤剧上也能看到这种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说,如今,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甚至毛里求斯都有粤剧演出的盛况,更不要说东南亚等地。“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就是不少国家的主流群体,而不仅仅是当地华人,也开始喜欢上粤剧。”

  “以文化为媒的外交不是干瘪的,不是强加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外国主流人群和社会来认识中国、接受中国。”刘秀荣说,“有很多外国人没有来过中国,可能对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发展存有误解。但通过艺术来交流,我们能看到他们对我们的尊重,对我们文化的喜爱。”

  艺术参与公共外交的基础: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近几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的确,能与西方主流文化对话,在世界舞台上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从而参与公共外交,这才是高质量的‘走出去’。而实现这个的前提是,从国家到各个文化组织,要有战略眼光,要选择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精华的东西,花大力气,增加投入,打造一批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说。

  倪惠英持同样观点。她认为,粤剧之所以在国外受欢迎,除了跟粤剧自身不仅古老,而且仍具活力的魅力有关外,也和粤剧的创新发展有关。“海纳百川这个岭南文化特质鲜明体现在粤剧上,也让我们粤剧可以与时俱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剧团的精品节目《花月影》,是一部粤剧传承发展又深具时代烙印的作品,从2002年创作开始,目前已经演出80多场。因为对舞台要求高,虽然场次不是很多,但累计的收入已达600万元,除却设备投入外,整个剧的创作投入100多万。这样看来,项目还是相当成功,也颇具吸引力。”

  “世界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不可避免地包括了对文化的关注。在艺术参与公共外交的过程中,我们所选的出口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事关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陈建国表示。外交无小事,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是文化“走出去”参与公共外交的基础。“中国有太多历史的积淀、太多文化的精粹,是全世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是打造文化精品的依托。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各地不仅能看到中国制造的衣服、鞋子、蜡烛,也能经常看到外国人排着长队看中国的文艺演出。”陈建国说。

  作者:郭青剑 彭宽 段泽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