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慢慢地走过“黑室”位于南岸区南山的原中央工业实验研究所遗址,麦家坐在“黑室”楼梯上感慨万千。
南岸区南山人头山,麦家一行刚从一隧洞穿出。
“这一定就是黑室侦听部门。回去我将对《风语》系列书进行修订,尽量在时间、地点等方面还原原貌。”昨日下午,著名作家麦家站在南山黄桷垭人头山的顶峰感慨。麦家是看到重庆晚报上月22日独家报道《央视热播剧〈风语〉,黑室原型就在黄桷垭》后,为发掘重庆抗战文化和丰富其小说《风语》专程来渝。
实地踏访抗战时期专门破译日军军事密码的黑室后,麦家感觉熟悉而震惊。
央视热播剧《风语》,黑室原型就在黄桷垭
重庆晚报独家报道引来著名作家
麦家探秘南山战时中国黑室
《风语》·黑室
黑室1919年起源于美国,曾创下10年内破译5.5万余份日本密电的骄人纪录。1929年,美国黑室关闭。该机构负责人亚德利1938年来渝,创建中国黑室,破译日本军事密码。
《风语》·故事
《风语》取材于真实历史,讲述的是留日数学家陈家鹄携日本籍妻子,经过千难万阻,躲过日特重重追杀,回到重庆投身抗战,加入国民党组建的黑室,多次粉碎日军阴谋。
《风语》·作者
麦家,著名作家,现年47岁,浙江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解密》、《暗算》、《风声》等。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丁香乐 实习记者 项锋 记者 张质 摄影报道
黑室揭秘:人头山峰几乎挖空
电视剧《风语》没有指明黑室具体位置,只含糊透露说位于重庆主城边某座大山里,挂着一块“中美合办皮革研究所”的牌子掩饰。重庆晚报记者经多方打探核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室名字应该就是军技室,负责对日军密电的监听、破译等,抗战爆发后在黄桷垭建立。
麦家说,作为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黑室在重庆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概念,遗憾的是人们对其了解太少了。他说,重庆陪都的历史故事对一个小说家太具有诱惑力了,他计划今年来重庆休一段时间的假,慢慢了解。
洞口半人高荒草
如今,黄桷垭中药研究院内有一批挂着“中央工业实验研究所”牌子的抗战时期文物建筑,黑室的行政和破译机构即秘密设置于此。而对面两公里外一处名为人头山的山顶,则是其密码监听处。
人头山山嘴上,近千平方米开阔地段上,尚存房屋一栋和大片条石屋基。房屋旁边,则是一座已经荒废的篮球场。上行50米,至人头山峰,山峰周围分布着十来个不规则的洞口,半人高的荒草掩映。山峰内几乎被挖空,隧洞纵横交错,约两米高,宽窄不一,凹凸不平。
麦家认为,任何一处密电码破译机构,侦听和破译绝对是分属两个地方,电视剧《风语》中这点与实际不符。麦家说,特别是黄桷垭人头山遗址,一看就是当年黑室的侦听部门。整个山峰被挖空,几条U字形隧道相对独立,正好符合谍报部门相互保密的需要,每条隧道应该就是一个科室,分别担负不同的任务。
蒋介石指示成立
当年在黑室内工作的密电码破译天才池步洲在回忆录中描述,为整合对日密码破译技术力量,1940年,蒋介石明令组建国民党军委会技术研究室。
军技室约400—500人,下设6个小组,各组分工为:第一、二、三组负责破译日本密电码,第四组负责收报,第五组负责总务,第六组负责破译中文密电码。其中,四组的人员最多。军技室设在南岸黄桷桠刘家花园内。为方便侦查,第四组设在刘家花园对面的高山上,即人头山。当时侦听组拦截的密电码,主要通过骑马送到刘家花园即今中药研究院位置破译。
国共合作传佳话
池步洲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黑室还演绎了一段国共合作的佳话。当时黑室截获了大量日本陆军无线日文密码电报材料,由密电研究组副主任霍实子、李直峰负责破译。但当时尚未找到对日文双重密码电报的报头报尾密钥,密码破译工作陷入困境。
李直峰当时奉周恩来指示打入国民党内部,实为我地下党员。为迅速破译这些密电,李直峰建议,派人到各战区搜集所缴获的日文密码电报本和电报纸。同时,李直峰与中共中央联系,并亲赴延安寻求帮助,得到八路军所缴获的三种日陆军日文双重密码电报本,最终帮助破获日军密电码。
人头山戒备森严
南山街道六角村洪家坡社81岁老人周友才介绍,当时人头山一公里外就有武装士兵放哨巡逻,即使是本地村民,也禁入。他后来慢慢听说里头的人都是“军委会”的,隧洞里头有很多电台,能收发电报,可以提前探知日本飞机什么时候要来炸重庆。
周友才说,当时物资及人员进出都通过马匹,人头山东面山坡斜地上,就是马场。如今剩的一栋房子,是当时接待用的门厅,记得门口还有一台发电的柴油机。当时南山上合抱粗的大树比比皆是,常常看见日本人的飞机贴着山头飞来飞去,但都没有发现下面的房屋和人畜。
周友才说,人头山周围几百米没人居住,如果没有人引领,根本找不到这个地方。原南山镇地方志主编潘云国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他力主将人头山遗址纳入文物保护,但至今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