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路艳霞)45年前,1965年的冬天,大型群雕《收租院》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一年来了40多件作品,轰动了整个北京。昨天,“新中国美术经典——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当《收租院》103件人物像和道具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时,它再度掀起了波澜。
《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6月至10月,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和四川民间艺人集体完成。雕塑创作以地主收租为题材进行构思,共塑造了7组群像,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和108件道具,以手卷式的叙事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全过程。艺术家们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技巧融合为一,创造出中国雕塑史上的宝贵巨作,并产生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此次与参观者见面的展品是1974年至1977年完成的玻璃钢复制品。
交租路上,悲苦的老大娘拄着拐杖,交租粮凑不够,要充粮的母鸡从篮子里探出了头;过斗时,孩子和母亲抬着粮食,孩子瘦弱的胳膊在大箩筐面前,显得那么无助……在展览现场,61岁的牛成的记忆被拉回到了45年前:“那个时候《收租院》展览是作为阶级斗争教育的工具。我们学校组织去美术馆统一观展,是接受教育。”他说,他现在的心情已经截然不同,当时看展览更多是看故事,现在则是看雕塑艺术。
旧社会农民的挣扎、悲苦、绝望、反抗,看起来和当今生活已经没有丝毫联系,但那段历史通过艺术作品,依旧和年轻人的心联系在了一起。
“看到一双双绝望、悲苦的眼睛,我的心太疼了。”25岁的张然眼中已经蓄满了泪水。《过斗》那一组雕塑中,小女孩直视参观者,这是一双天真、烂漫,但又充满了绝望的眼睛,面对她美好和悲苦交织的眼神,许多观众无法承受,“我不敢和她对视,我不敢想象她的童年是如此黑暗。”一位女观众落泪了。
《收租院》雕塑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年轻人同样有巨大的吸引力。穷苦老大娘雕塑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大三学生刘媛媛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拍面部、拍手、拍衣服、拍腿、拍脚,几乎每个细节她都不放过。“非常生动,人物内心的感情都在脸上体现出来了,老人的肋骨透过衣服都看得清清楚楚。”
《收租院》在国际上早已声名远播,听闻在京办展,在京外国艺术家也赶来了。爱尔兰艺术家哈格斯说:“真正的艺术是爱的产物,我为源于爱的这些雕塑而感动。”在他看来,艺术家以同情之心,表现受苦受难的人们,这就是最伟大的爱。
在展览现场,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几乎所有人都带了相机,大家都不愿意放过难得的机会,把曾经在课本、杂志和书上见过的《收租院》,变成自己的摄影作品永久保留下去。
此展将对观众免费开放,展至5月18日。
幕后故事
《收租院》的“前世今生”
随着《收租院》45年后再度在北京展出,有关如何将展览引进北京,以及《收租院》背后的创作故事、曾经引起的轰动、与其有关的争议也再一次浮出水面。回望一段段历史,这部中国雕塑的巅峰之作,带给今天中国艺术创作的不仅有震撼,还有思考和启示。
展览进京前后准备两年
“《收租院》此次进京展览,我们前后准备了两年,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论证。”炎黄艺术馆展览总监、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郭小力说。
炎黄艺术馆长期以来把新中国美术经典作为学术研究方向,“在1979年中国第四届文代会上,《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优秀美术作品。它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炎黄艺术馆工作人员丁书哲介绍,当办展想法摆在桌面的时候,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关于展览进京,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而经过多次论证之后,有关专家、学者也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收租院》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具有逼真的写实性、戏剧化的典型性、宏大的叙事性。对于今天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收租院》仍具有重要的启示。郭小力则认为:“对参观者和艺术创作者而言,这都是极具价值的展览。”
2009年5月,《收租院》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炎黄艺术馆馆长何炬星专程奔赴展览现场,并和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达成了协议,定下《收租院》进京的时间。
为了这些作品展进北京,炎黄艺术馆进行了精心策划。“我们在1300平方米的展厅内,按故事顺序,一楼放了4个故事,二楼放了3个故事。”郭小力说,这个展览顺序改变了川美传统的长卷结构,让故事更有舞台感,节奏也加快了。
《收租院》最初是“排演”出来的
在展览现场采访过程中,许多读者惊讶于艺术家精湛的细节刻画能力,他们甚至好奇100多个人物雕塑,各个形象如此分明,创作者到底有什么诀窍。
“1965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用雕塑的形式控诉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彩的恶行。” 据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到任务后,川美两名美院教师和5名学生赶到了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而这里曾是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
到达当地后,创作人员很快和陈列馆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调查访问。四川美术学院教授、76岁的王官乙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附近的农民仔细讲述着刘文彩在收租时的各种细节,如何验租、风谷、过斗和算账,农民的穿戴。“临时请来为我们塑像踩泥的廖大爷过去是刘文彩的长工,为我们揉棉花泥的李大姐曾是刘文彩的丫头,天天一起工作,成了我们的顾问。”
《收租院》创作于当年6月23日正式动工了,“到集市上购买用得上的柴禾,作搭架用,泥就是收租院外田土里的泥,稻草就用隔壁农民的稻草,每个塑像成本才花几块钱。”王官乙说,由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了很多成本,最后,创作全部雕塑只花了1000元。
为了更加真实,创作组决定人物全部用真人大小,“经过一个星期的出主意想办法,构思设计大体方案出来了。”而创作组的7位师生和陈列馆馆员等十多个人自己当“演员”在现场排练,扮角色、摆位置,想动作,构图很快出炉了。
随后,创作组还请川剧团演员扮演角色,但王官乙说,川剧演员表演夸张,他们并不是模特,只是作为参考。而在排演过程中,《收租院》定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并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了26组情节、人物114人,而在108件道具中,采用真道具5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