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再向女新闻工作者问声好

2011年03月09日 14:4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7):再向女新闻工作者问声好

  从九届人大、政协以来,“两会”已固定在3月初召开,十几年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都在“两会”期间。在这个属于女同胞的节日里,这几年,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的女委员都衷心地向奋战在一线的女同行问声好,道声辛苦,衷心祝愿全国女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事业发展,阖家幸福!

  我们的女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特别认真敬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女新闻工作者身担事业、家庭双重重担,她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新闻工作职责;她们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巾帼风采;她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炼就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她们同男同事一道,真实记录新闻,忠诚书写历史。

  与其他行业女性容易被边缘化不同,在新闻界,女性越来越成为一支主力军。新闻出版总署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从业人员449.7万人,女性221.9万人,占49.3%。其中新闻从业人员中,报刊从业人员32万多人。全国新闻媒体中申领记者证总人数为21.9016万,其中女记者9.271万名,约占记者总数的42.3%。可以说,女性已经在新闻界撑起了“半边天”。

  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我国女新闻工作者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有着历史传承的。从维新时期到辛亥革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每一段历史都刻下了女新闻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是康同薇(1978-1974),维新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的长女,1898年加入刚刚创办的维新派的机关报《知新报》。她天资聪颖,勤学强记,学识渊博,精通国学和英、日两国语言,曾在《知新报》期首发表《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女学利弊说》。康同薇视野开阔兼学养深厚,其文字功力与其他撰稿人不分伯仲。

  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新闻工作者不但办报进行舆论宣传,还积极干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前后的著名女新闻人,首推秋瑾。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出版,秋瑾亲自撰写发刊词,阐明办这份刊物的目的是为把“中国女界之黑暗”、“女界前途之危险”、“奔走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之前”,“使我女界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大光明世界”。出版第二期后,因秋瑾等忙于准备武装起义,不得不中辍。但秋瑾在奔走革命之时,并未停止编辑工作。同年6月17日,她从绍兴写信给朋友,说该刊第三期已编好,“约于此月,必行付印”。可惜,没多久她就被清军逮捕杀害。《中国女报》虽仅出版两期,却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与秋瑾同期的唐群英不仅是一位女报人,也是一位革命家。先后创办多种报刊,并设立“中央女子学校”,为“女界知识普及”造就人才。辛亥革命以后,同盟会内一些人为了迎合封建势力的需要,取消了同盟会政纲中“男女平权”的内容,不让女子参政。作为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和活跃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张汉英、林宗素、张昭汉、吴木兰、郑毓秀等,为“男女平权”奔走呼号。随着第一次女性办报活动的兴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新闻人,已经形成职业规模。她们奋笔疾书,倡导平等的国民待遇。为了广大的姐妹能够做“平等的国民”,她们不但用笔,还身体力行地向社会进行了抗争。

  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中,同样闪烁着女性革命者、新闻人的光彩。向警予不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也是最早的红色女性新闻人之一。1920年5月26日,她为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撰文《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批驳改良主义的错误主张。她还发动组建了“妇女解放协会”,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成为当时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又一生力军。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局势极其险恶,向警予置生死于度外,继续留在武汉编辑党刊《长江》,指导武汉地下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与敌人斗争到底。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被捕。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她坚守舆论阵地到最后一刻,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表现了新闻人的风姿。

  再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批杰出的女新闻工作者,忠于职守,敢于牺牲,其心胸、胆略、才华,不让须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位杰出的女记者,杨刚、彭子冈、浦熙修,被称为战时新闻界“三剑客”,在业内和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认同和赞扬。在革命洪流中,才华横溢的杨刚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20世纪40年代,杨刚撰写的《美国札记》通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杨刚学识渊博,眼界开阔,对国际问题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独到的见解,是当时外事干部中的国际问题专家,是周恩来在国际宣传和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凭借炽烈的爱国精神和学贯中西的扎实功底,杨刚为我国国际宣传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影响中国的新闻人之一。

  抗战时期,彭子冈被誉为《大公报》的风云人物。她曾以《大公报》记者名义,用尖锐、泼辣的文笔,采写了大量战地新闻、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疯狂罪行,讴歌抗战英雄。其中尤以人物专访著名,包括对宋美龄、宋庆龄、郭沫若等人的专访。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子冈撰写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为人们传诵一时。1940年秋天,在一次集会上,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大谈营养运动,说不用担心中国粮食不足,只是人们吃得太多、太浪费了,建议大家多吃糙米,说那是含有维他命ABC多种营养的食品。子冈听不下去了,马上站起来提问:“这几年,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老百姓节衣缩食,都是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孔院长,你可以看一看,在座的新闻界同业都面有菜色,唯有你心宽体胖,脸色红润,深得养生之道,可否请你继续谈一下养生之道?”孔祥熙被这么一问,只好打哈哈散会。“哈哈孔”因此得名。

  浦熙修,1936年起在南京《新民报》当记者。1938年《新民报》迁到重庆后,受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她利用民间报纸从业者身份,采写了大量的新闻和通讯,用自己的笔书写着事实的真相。在战后的政协会议期间,她写了许多漂亮的人物访谈记,声名鹊起。浦熙修之所以成为著名女记者,是因为她认定“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华侨党员女记者黄薇,1937年回国后任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写下了《活跃在敌人后方》、《晋察冀边区访问记》等百余篇通讯报道发往海外报刊。在访问延安时,黄薇被延安的革命氛围所吸引,想留在延安学习,但毛泽东说:“我已经听说过你的这个愿望,但我认为你还是做新闻记者为好,当记者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一种学习。你作为一个华侨记者,可以把你目睹战争的真相和所见所闻,向海外华侨宣传报道,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全民抗战的情况,以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鼓励,黄薇坚持在敌后采访,写出了大量优秀报道。

  在“党的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中,1942年6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在反“扫荡”斗争中,与部分女同志一起隐蔽在辽县庄子岭一山洞中,遭遇上百名敌人的搜山围攻。她举枪还击,顽强战斗,但寡不敌众,最后弹尽粮绝,誓死不当敌人俘虏,跳下山崖,壮烈牺牲。

  参加了开国大典报道的《人民日报》女记者王金凤,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记者,也是新闻界第一批被授予高级记者职称和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王金凤用她的眼睛和她的笔记录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激动人心的时刻。1949年,她发表了一百多条新闻和三十多篇人物专访、通讯、特写、速写和评论。著有《友谊的花朵》、《时代的眼睛》、《在中国大地上》、《历史的瞬间》、《邓颖超传》等作品集,她一生中写了几百万字的新闻作品。

  与金凤一同报道开国大典的女记者还有陈柏生。她是朱自清的得意门生,先后在新华社北平分社、华北总分社、《人民日报》担任记者。柏生有着敏锐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力,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和材料,挖到深刻的思想。她写过各种题材的新闻作品,尤其擅长速写、特写和人物专访。她在采访中善于与被访者沟通,写下的作品感动了很多人。由于其深受朱自清的影响,新闻作品有着浓郁的散文风韵,优美清新,潇洒流畅。

  前辈们用行动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了最好诠释。新闻路上,她们披荆斩棘,赢得了社会对女新闻工作者的认同,为后人开辟了道路、积攒了经验、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薪尽火传,历久弥新。令人欣慰的是,当代新闻界也涌现出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爱岗敬业、勤于思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群众的优秀女记者。她们的报道视角和报道范围有了更大拓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育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不少人成为报道领域的专家;她们的报道手段有了很大提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直播、手机直播、手持电视、移动电视、手机报等各种报道平台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专多能的女记者越来越多。更有不少女记者站上了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领奖台,她们用手中的纸、笔、话筒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比如,改革开放早期,使张海迪家喻户晓,报道了钱三强、茅以升等著名科学家,以科技报道闻名的郭梅尼;第一位前往国际战场的中国女摄影记者黄文;冒着生命危险跟随乡邮递员王顺友走进深山马班邮路,采写万余字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北约空袭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以身殉职的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女记者朱颖;第一位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被称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在3天里成功采访8位世界顶尖企业和财团主席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顶着余震和塌方危险,徒步急行9小时进入汶川大地震震中报道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

  像这样的优秀女新闻工作者还有很多,她们肩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肩负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紧贴时代脉搏,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向女新闻工作者们问声好,同时对她们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她们的付出表示钦佩,对她们的奉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