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创作的小说《李可乐抗拆记》,因为契合当下社会热点,出版之后受到热捧,但也招致迎合热点的非议。昨天,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极力否认迎合热点,为此,他的下一部作品将涉足冷门题材。同时,他还表示自己有大量时间调查社会,不会在各种活动、电视节目中迷失自己。
逃离北京的是与非
从一个写足球新闻的记者到一个创作小说的作家,李承鹏的转型很成功。与此同时,他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频繁出现在各种活动中、报纸上、电视里。不少人因此预言,李承鹏的创作力将会走下坡路。对此,李承鹏在感激大家提醒的同时,声言自己也很警惕。为此,他果断地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将大本营迁回了成都,逃离了北京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从各种应酬、各种局中抽身而退。“我知道,一个人的气场只有在生活中,他才会写出好作品。很多有才气的作家,他们的气场是在社会活动中,而不是社会调查上,所以他们毁掉了。”
李承鹏自言,在成都他有大量时间调查社会,“我给自己限定,电视节目每月只做一期,博客每周更新一次,微博一天转发两三条,也不算微博控。”然后,他就有了大把时间,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阅读社会这个他最喜欢的作品。“我每个月都会坐一两次公交车。我表弟的老婆是公交车司机,她给我讲述公交车司机与小偷的故事。司机不能直接说车上有小偷,但同时又要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无意迎合社会热点
从《寻人启事》到《中国足球内幕》,再到《李可乐抗拆记》,李承鹏的作品总是与社会热点相契合,作品出炉后也往往成为热点话题。不少人赞许李承鹏的作品贴近当下社会生活,为底层人说话。但同时,也有不少人从叙述技巧、结构设置等文学创作角度批评他的作品,认为他不懂结构,作品思想不够深刻,甚至用到“垃圾”这样的字眼。
对于这样的批评,李承鹏并不在意。“我不想当一个作家,也不想进某个流派。
我只是一个写字的人——神州码字师,只想为和我一样的小知识分子代言,说出我想说的、别人想听的真实的东西。我追求好玩、有趣又犀利的文字,喜欢类比、隐喻,就像文字的狂欢,读者看了或会心一笑或哈哈大笑。”
对于作品题材总是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李承鹏显得很无奈:“我真的不是为迎合社会热点,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原本,《李可乐抗拆记》之后,李承鹏打算写一部《李可乐育儿记》,“讲述一个男人养育儿子的故事,却不知道这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没想到,春节期间‘打拐’成为社会热点。”为此,李承鹏放弃了这个故事,开始转战其他题材。他说:“我最近听说了一个特别好的故事,准备把它写出来,如果顺利的话下半年出版。”对于这个新故事,李承鹏不愿透露太多:“只能讲,它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新疆沙漠里行走以及种水果的故事。我是在新疆长大的,我会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写进去。这肯定不是社会热点。”
出来混迟早要滚的
李承鹏在大学时代就“倒买倒卖”,做过各种买卖,后来做足球记者、写球评,现在又非常热衷于小说创作。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他直言都是生活逼的。“我尝试过各种挣钱的方法,但都失败了,唯有写字让我体验到了那种踏实的感觉,靠写字挣钱是最靠谱的。”
李承鹏说,他以前写字很快,认为是在给自己写。2008年以后,他渐渐意识到文字能影响一些人一天的情绪,写作是一项功德。于是,他的速度慢了下来,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长,“想用的时间往往是写的10倍。”
李承鹏今年43岁,他说自己在写作上还能坚挺十来年,然后就会急流勇退。“一是要给年轻人腾地,二是写作需要精力、体力,老了肯定写不了了。”李承鹏直言,出来混迟早是要“滚”的,“到时候我心疼自己,我就会退出。我也渴望坐在成都街头打麻将,我也想做看风景的人,但现在我是风景。”
推动“说人话的写作”
李承鹏写小说始自2004年,当时出版方给了他20万预付款,“我当时也是租房住,有了这20万,买房首付就有了,然后我就可以潜心创作了。”李承鹏笑言,他的成功不可以复制,但他还是愿意向那些为多数人写作的人提供帮助。“我和磨铁老总沈浩波已经商量好了,我们要推动‘说人话的写作’,今年就会启动。每年拿出一笔钱,比如10万元扶助一些我们喜欢的写作者。不是用钱绑架他们,而是解决他们吃、穿、住的问题,这样他们才可能自由地创作。”
除此,李承鹏还透露,他今年还会参与主编一份杂志,读者目标锁定30岁以上的成年人,“我们会让各种思想在这里交锋、碰撞,目的是传递思想、恢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