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弊病:疏于公共空间和法制观念(5)

2011年03月11日 10:2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文化的未来,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创造者

  ■那么多争权夺位的协会,那么多假大空的晚会,那么多早已失去公信的评奖,那么多近似于 “楼堂馆所”的“文化精品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大刀阔斧地收拾一下呢?

  ■不管你喜不喜欢文化,谁也逃不开文化。那就不要逃,主动投入吧。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就像我们的祖先刻第一块玉,烧第一炉窑。

  ■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讲了当前中国文化遇到的三个隐忧,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少烦恼。这些问题发作的程度已经不轻,什么时候能够缓释?什么时候能够解决?

  对此我想做一个让大家宽心的判断。我认为,复古文化的热潮现在已经越过了峰尖,开始降温。原因是人们已经发觉那些老句子、老故事、老谋略对于当代生活帮助并不大,产生了厌倦。更重要的是,复古文化遇到了一个正在逐步走近的强大对手,那就是各地都在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文化创意产业中还会有不少古代的阴暗内容,但是由于本质是创意,事情可以稍稍乐观。

  同样开始引起人们厌倦的,是那种“恶性耗损”机制。大家渐渐发现,虽然这种机制每次发动进攻时都声势很大,但到最后都疑窦重重。时间一长,连幸灾乐祸的起哄者都疲顿了。当然,中国法制在名誉权方面的某些小步推进也使它们有所收敛。我想,几年以后如果中国法院能对一些诽谤罪、诬陷罪作出刑事审判,而获罪的被告恰恰是个别热衷于造遥的传媒和某些“文人”,中国文化的情况必定会快速好转。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

  我感到悲观的,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危害不大的“惰性耗损”。那么多争权夺位的协会,那么多假大空的晚会,那么多早已失去公信的评奖,那么多近似于“楼堂馆所”的“文化精品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大刀阔斧地收拾一下呢?不少官员也看出了其中的虚耗成分,但觉得反正有钱,用文化做点“面子工程”也未尝不可。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惰性耗损”越热闹,真的文化创造就越难产。这个毛病的克服,好像与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关,因此急不得。

  我最为焦虑的,是民粹文化的泛滥。我已经一再警告,这里埋藏着一场超过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巨大人文灾难。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能够有效抑制它的观念和方略。反而,天天看到上上下下对它的畏怯、喂食和娇宠。

  写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可以明白:文化,当它以自己的身份争取尊严的时候,一点儿不比政治、经济、科学简单。文化又大又难,在文化上即使终身不懈,能做的事情也不会太多。因此,进去的人流总是浩浩荡荡,出来的成果总是寥寥无几。这种情景,与科技领域完全不同。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文化,谁也逃不开文化。那就不要逃,主动投入吧。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就像我们的祖先刻第一块玉,烧第一炉窑。尤其是年轻人,应该立即命令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文化享受者。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是不愿意指责别人、评判别人的,因为没有时间,也懂得自己没有这种资格。文化创造者的精力永远不够用,因为他们要探寻人类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忧患,探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还要探寻最佳的艺术形式,使每一个作品都能提升人们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必须是诚恳的,不会假装“复古”来掩饰自己在现代性上的无能,也不会假借“民意”来遮盖自己在主体性上的乏力。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又必须是超逸的,既不会屈服于学历压力、职称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会屈服于同行嫉妒、文人耍嘴、痞子泼污、传媒围攻。只有这样,我前面所说的诸多弊病、种种隐忧,才会被逐步冷落和化解。

  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一生要做很多事,只有一件事千万不能做,那就是用文字伤害他人;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一生要拒绝很多事,只有一件事千万不能拒绝,那就是从文化上救助一切被伤害的人。

  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