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叶永烈撰文为钱学森“平反”:一些媒体误解钱老

2011年03月15日 14:42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叶永烈说,钱学森不光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学识非常广博,是金字塔似的知识结构,知识底座非常宽,除了在火箭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晚年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有所研究,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11岁就发表诗作的叶永烈用60年的时间解释了写作这一概念。2010年年末,他撰写了《钱学森》一书,通过大量事实和采访还原了一个全新的钱学森,而书中的一些观点被称作是叶永烈的“一家之言”,引发了诸多争议。

  面对这些争议,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叶永烈说,我写作会坚持以采访为原则,对于一些事实,我会寻找到出处或者来源。他表示,还原事实原貌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写作前期的大量采访为其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而写作成书只是短短几个月的厚积薄发。

  叶永烈说,一个纪实文学作家,既要到天南地北不同的环境中去,又要结识各种各样的人物。

  30年前与钱老开始交往

  叶永烈回忆,30年前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之后二人有了多次交往。“钱老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并且是一个细心人。钱学森也不是一个严肃的人,他爱开玩笑,兴趣广泛,喜欢摄影和音乐,还爱画画。 ”

  叶永烈说,钱学森不光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学识非常广博,是金字塔似的知识结构,知识底座非常宽,除了在火箭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晚年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有所研究,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送叶永烈一套钱学森书信,那都是他的手记。而后来这本《钱学森》也是钱永刚邀叶永烈撰写的。

  2009年年底,叶永烈就撰写过钱学森的传记《走近钱学森》。叶永烈把这本书的读者锁定在了80、90后们。在《走近钱学森》这本书中,叶永烈提出了很多针对年轻人的思考——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重视理想。《走进钱学森》这本书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甚至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的摄影作品。叶永烈通过采访钱学森身边人,整理出了一版生动而全面的钱学森传记。本书不单只是钱老的个人传记,更是记录了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

  撰文为钱老“平反”正名

  叶永烈介绍,2009年11月完成《走近钱学森》一书之后,他吸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并专程赴北京、杭州等地补充采访了钱老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同事、学生等30多人,获得了珍贵的独家资料,形成了65万字、300多幅照片、内容更加丰富、扎实、生动的新书《钱学森》。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叶永烈说,自己的作品都是靠采访撰写出来的。“我的灵感就是依靠采访。真正写得出著作的人必须埋头潜心于书籍之中,才能获取源源不竭的写作灵感。 ”他说。

  叶永烈说,不采访,我无法写出那些作品。他觉得,纪实文学“七分跑,三分写。 ”叶永烈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采访几十人、上百人是常事。他的妻子曾说,“你去一趟北京,就像去一趟上海南京路似的! ”

  叶永烈所写的中国当代重要政治人物,大多生活在北京,所以他必须一趟趟由上海往北京赶。叶永烈觉得,某种意义上讲,采访是与历史交谈,像是在抢救史料一样。

  不久前叶永烈在报刊上撰文《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引述一些资料还原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并得出他的结论:钱学森曾经发表若干研究粮食亩产问题的文章,他的研究只是针对农业发展远景所做的科学展望或理论推算,当时一些媒体误解了钱老的意见。

  对话叶永烈

  一直关注中国当代重大的历史事件

  记者:您提到说岁数增长,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您的所思所想,那您关注的和每天思考的是什么呢?

  叶永烈:我不写科普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一直关注的就是中国当代重大的历史事件,更关注大家所关心的社会焦点。

  记者:纪实文学题材的写作,您都会注意哪些问题?

  叶永烈:我在北大是学理工科的,因此我特别重视严谨。比如我的作品中有很多注解,我都会找到言辞的出处以及来源。而且在很多采访中,也会有所说明是何时何地何人,总之要做到言之有据。纪实文学作品就是用事实说话。

  记者:前几周采访您,编辑说您出国了,您也是刚回上海。最近几年,您经常出国,您的那套《叶永烈看世界》与一般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这套书已经出了有20本。这之中包括我在美国、新加坡、朝鲜等国家的游记。现在我仍然经常出国,我看待国外的视角主要是对当地文化和历史底蕴的考察,希望通过我所观察到的东西带给读者一些思考。

  记者:对于写作,您会继续坚持以采访为原则对吗?

  叶永烈:当然。没有采访,我不会写出那些作品。

  记者 宋波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