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继田 杜天龙 刘新梅
民间舞蹈“双旱船”在山东省郯城县红花乡红花埠一带曾一度流行。红花埠古时有商埠码头,所以该舞蹈的盛行,与当地老百姓以水运和渔业为生的传统有很大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文化娱乐生活走向多元化,郯城双旱船从上世纪70年代末逐步走向衰落。表现在:一是双旱船在表演形式上没有发展和突破,许多剧团已于上世纪80年代初解散,就连原来人气最旺的红花埠剧团已有10余年无法正常演出。二是随着新的流行文化方式的不断涌现,特别是歌、舞、影、视等演出娱乐行业的盛行,极大地冲击着双旱船这一传统表演形式,使其在市场发展的空间中受到严重的挤压,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三是艺人老化,后继无人,再加之演出器材破旧,现有的艺人大都改行务农或经商,且年龄老化,已不能从事演出活动。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双旱船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就濒临失传。
在过去的春节前后,当地的集市、庙会及欢庆场合都少不了双旱船的表演,一般与“花车”“高跷”“抬县官”“打花棒”等同时进行,反映了人们在春节时的欢快心情。双旱船的前身是旱船,旱船又称划旱船、跑旱船,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双旱船既保留了旱船传统的风格,又根据自身特点提高了表演难度,增加了舞蹈动作和跑场图案,添加了对白和对唱。双旱船因船体覆盖着的布上绘有水纹、荷花、荷叶等图案,又称“采莲船”。它由5人表演,一男持篙饰撑船人(艄公),四女分别扮成故事传说中的人物立于双船之中,两只旱船时分时合、忽左忽右、配合起舞。在正式表演前,先由撑船人(艄公)手持竹篙开路,双船分列两侧行进,打击乐队紧随其后,到达演出场地后,首先燃放鞭炮打开场子,打击乐队定位于场地的左后方,撑船人将双船并拢,使船头对着场地中心。打击乐队重新起乐,撑船人于左侧做“升帆”“查船”“起锚”等动作,然后高喊一声:“老汉开船啦!”随着他有力的撑船动作,一双小船随即并行快速进入表演场地内。撑船人是整个表演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和指挥者。打击乐队中的击鼓者两眼紧盯撑船人的动作,指挥乐队变化节奏、速度和强弱,为表演烘托气氛。4位乘船的女子双手紧抓船舷,随撑船人的动作跑出各种图案。表演中双眼紧盯船篙,停时如风摆柳,走动如在水上漂。撑船人幽默、逼真地模仿生活中撑船动作,强调篙头压地,变篙要斜身,步子平稳。做“搁浅” “抛锚” “扒沙”“泼水”“扛船”“拉船”“升帆”“启锚”等动作时,双腿保持“骑马步”左右移动。表演过程中,撑船人与乘船人还有一些对白或对唱,如《十二月对花》等,对白内容不固定,大多都是根据眼前情景即兴发挥。
近年来,郯城县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民间舞蹈双旱船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组织县文化馆和县剧团重新排练了双旱船,从舞蹈动作、人物造型、服饰道具上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美感,并多次在临沂市广场艺术节上表演,屡获奖项。2008年12月,双旱船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