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就需要花钱,这是经济学的常识。辛亥革命要花多少钱?钱又从哪里来?百年史上,作为群体亮相的湖商始终是一道夺目的风景,他们依靠聪明和勤奋积累了巨额家产,却不安于富贵生活,将财富投入革命运动,舍家取义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敬仰。
湖州南浔东大街,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听到“张静江”三个字,纷纷手指前方,“前面就是张家的老房子!”
其中一个顿了顿说:“我父亲年轻时,亲眼看到过他乘船回南浔,那是衣锦还乡了,老百姓都去欢迎,岸上炮仗放得震天响,排场大得很!”
本以为风流早已雨打风吹去,不料传奇故事从来不曾湮灭,就像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江南大宅门,默默无语却道尽沧桑。
回望百年辛亥,上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的张静江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毁家纾难资助起义,被孙中山赞为“民国奇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相赠。
张静江故居大门古旧而不张扬,记者走进这个百年前的江南豪门,试图寻访一代名流矢志不渝支持革命的心路历程。
出身富家天性豪放
张家在南浔乃至近代整个中国都颇具盛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商埠大开,湖州一批商人以经营丝绸起家,至光绪年间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富商家族。财产百万以上谓之“象”,其中就包括张家和与其联姻的庞家。
张家到底多富有?走进张静江故居,从雕栏画栋深宅美园中可以找到答案。据介绍,这所宅子是张静江父亲张宝善在光绪24年(1898年)所建,为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就连所用彩色雕花玻璃和瓷砖吊灯都从法国进口,尽管历经100多年岁月,仍可窥得当时的富丽堂皇。
张静江生于1877年9月19日,为张宝善次子,因此当地人称之为二先生。祖父张颂贤认为这个孙子的八字很好,日后必成大器,可惜五行缺水,注定一生奔波,于是取名增澄,起字静江。可惜事不遂人愿,张静江一生奔波,不得安定。
生于巨富之家的张静江自幼受到家族熏陶,祖父张颂贤和外祖父庞云矰都是近代大实业家,性格豪放,富有进取心,且热心公益事业,两人对张静江一生影响极大。
南浔作家陆士虎向记者讲述了一则故事。光绪13年(1887年)腊月,10岁的张静江放学回家,宝善街发生大火,彼时一个2岁的小女孩被困在街边民房二楼,年幼的张静江便用水浇湿身上棉衣,冒着烟火冲上楼去,抱着小女孩以棉被裹身纵身跳下。小女孩得救了,但他的左腿粉碎性骨折。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这样的义举在张静江成年之后更是屡见不鲜。在故乡时,年轻的张静江已素有侠名,日后投身反清运动,为革命倾尽家财,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庭和性格中找到很多必然因素。
毁家襄助革命事业
和当时大多数富家子弟的出路一样,20岁时,父亲花10万银元为张静江捐得了江苏候补道衔。1902 年,他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此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张静江是商业奇才,年轻气盛的他很希望发展中法贸易,进而开拓欧洲市场,与日本人一较高下。到法国一年后,他决定招股成立贸易公司,按外国洋行的模式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到法国销售,从中赚取利润。
当时,国内华人自办海外贸易尚未开先河,只有洋人到中国开洋行,从来没有华人在国外开商行。父亲资助30万银元,帮助张静江成立了通运公司,最初只运销生丝、茶叶,后来发展到绸缎、漆器、竹器以及古董、字画,业务迅速扩张,获利无法估算,并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开元茶店,陈设非常豪华,成为游客必到之处,后成为巴黎知识界聚会的高级沙龙。
张静江在巴黎受到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激进的言论,在留学生中影响很大。他还结交了吴稚晖、李石曾,三人以思想先锋、敢于任事闻名,被旅法华人称为“三剑客”。
1905年,轮船上的一次偶遇成为张静江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后绕道前往日本,在轮船上与张静江相遇。早在出国之前,张静江的哥哥张弁群曾赴法治疗眼疾,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曾对弟弟讲起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和他的著作,所以张静江对孙中山仰慕已久。
不过,张静江是清政府驻外人员,孙中山对他存有戒心,有意回避他。想不到张静江竟然在甲板上拦住孙中山,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两人长谈后约定,将来革命起事需要用钱,孙中山可以拍电报给张静江,还约定了暗号,字母A代表1万元,B代表2万元,以此类推。
孙中山到了东京后,计划再次在国内发动起义,但经费没有保障,忽然想起在轮船上遇到的那个怪人,便试着拍了个电报,想不到几天后果真收到3万元。自此以后,每当革命款项不足,孙中山都会想到张静江,而张静江每次都能如数将钱寄到,两人渐成革命挚友。
孙中山对张静江的义举十分感激,曾让胡汉民写信致谢。张静江回复说:“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革命信心和爱国热情溢于纸上。
1906 年3 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会,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走向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随后,他又推荐大哥张弁群、舅舅庞青城等人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南浔的革命者大部分是“四象八牛”的富豪,为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怀病去国客死他乡
张静江故居正厅两侧有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家中休养,孙中山特地推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他做电疗,并在信中说治好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国民党之大幸”,还亲笔书写了这副对联送到南浔,张静江这位“二兄”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如今要统计张静江支持革命的费用,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从为张静江管理了30年账务的李力经所写的回忆录《漫谈张静江》中,可以查到当时的一些史实。
除了在海外的大笔捐款,回国后的张静江一如既往地支持革命。陈英士率兵攻打上海制造局时,张静江作为同乡,负责后勤供应,筹措各种军需,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李力经后来曾看到一箱沪军都督府的公债票,当时有人让张静江凭票向国民政府索款,张静江却说,此前为革命花去很多钱从没要过,这些只是陈英士在上海起义时的一部分垫款,就不必去计较了。按照张静江的要求,李力经在1932年春天烧掉了这些公债票。
其实张静江并非永久的富翁,身边同事对他全力资助革命感到不满,最终使得通运公司瓦解。袁世凯复辟后,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急需大量钱款,张静江只得凭借个人影响力向华侨借贷。
后来,他先后被迫卖掉了巴黎的开元茶店和上海马思南路的6 幢花园洋房。1920年,张静江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有专家作了不完全统计,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前后对革命的捐款高达110 万两白银,后人称他是“毁家襄助革命”,这话并不为过。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张静江的舍家取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会增加多少困难。
虽然张静江为革命事业不遗余力,后来还主持国民政府的财政和经济建设工作,但他并不能实现建设国家的宏愿。蒋介石上台后,军阀连年混战,张静江受到“四大家族”的排挤。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他心灰意冷,慢慢离开了中央政治核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静江携家眷离开上海到了香港,辗转前往欧洲,最后客居美国。1950年9月3日,张静江在纽约病逝,江南大宅门再也没有迎回它的主人。
湖商义举助力革命
在张静江的鼓动下,南浔的张石铭、张弁群、张乃骅等人都曾多次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大笔捐款。张静江结识孙中山后,将舅舅庞青城、大哥张弁群等介绍给孙中山,发展为同盟会会员,使他们也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庞青城原名“清臣”,为表示反清决心,将名字改为“青城”。1906年,庞青城花6万两银子在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号建了一幢洋房,外人看是庞家公馆,其实是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站,同盟会财政部临时办事处就曾设于此,黄兴、宋教仁、于右任、戴季陶等经常出入。
庞青城之女庞莲生前回忆说,父亲还专门辟出一处卧室,购置了全新的家具棉被,供孙中山和宋庆龄居住使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这儿依然是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场所,父亲还依仗江浙财团的公开身份将不少革命党人送往海外避难。父亲被迫流亡日本之后,家里特意雇用了外国人,袁世凯的爪牙上门搜捕时不敢轻举妄动,因此逃过劫难。
张静江的大哥张弁群曾担任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也为革命输送了大量经费。此外,与庞青城、陈英士等人同在上海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周柏年,为传播革命民主思想的《民呼报》、《民产报》、《民权报》提供经费,并在望平街福州路口开设“新世界商店”作为联络站。武昌起义时,周柏年成为陈英士的得力助手。
鉴于湖商对革命的巨大贡献,民国政府成立后,有人倡议设立“南浔市”,以褒奖湖商支持革命的义举,湖商所作贡献及其影响由此可见。因此,南浔也被誉为“民国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