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海婴与摄影:记录历史瞬间 关注民生百态(组图)

2011年04月07日 1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周海婴。2008.7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7日电  鲁迅惟一的儿子周海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周海婴一生热爱摄影,曾于八十岁生日之际举办个人摄影展。有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时表示,“他使用相机与时俱进,他的照片同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幼时与摄影结缘 

  据《南方日报》报道,鲁迅50岁时,周海婴出生。出生后的周海婴仿佛注定要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第100天,小海婴就被鲁迅抱到上海的照相馆拍了照片。鲁迅先生在1924年写过《论照相之类》,1934年又写了一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里面还特别提到了周海婴小时候照相的事。

  1936年鲁迅去世后,母亲许广平带着8岁的周海婴到杭州蔡姓女友处休养。周海婴回忆,“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令我十分好奇,经我左缠右磨,她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10岁那年,周海婴正式拿起相机开始拍摄;12岁那年,许广平在他的相簿上题写了“雪痕鸿爪”、“大地蹄痕”,以鼓励做出成绩。

  许广平自己带着周海婴,生活非常困苦,但她节衣缩食,却为儿子购置了一架照相机。1948年在离开香港准备北上解放区的时候,他们到旧货市场买旧的冬衣,省下800多块港币在香港买了一架禄来相机和20卷胶卷。“这使得我能够及时拍下四五十年代的照片。”

  记录重要历史瞬间

  70年来,他一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不乏重要历史时刻的珍贵瞬间。

  首先是1948年,香港迎接“新政协”的热潮。当年初冬,周海婴随着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侯外庐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为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政协,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乘坐“华中轮”从香港绕道沈阳、大连北上北平。当时这一活动是对外严格保密的,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到二十岁的周海婴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锐,将镜头不失时机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瞬间。这一组独一无二的照片,填补了新政协档案的空白,成为见证历史的孤本。

  关注市井风貌

  周海婴作品中另一大主题是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据《羊城晚报》报道,他的镜头总是直面受压迫的底层人。他对被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他拍摄的《难民》系列,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周海婴的摄影题材丰富,社情民意、婚丧习俗、劳作方式等,他都有涉猎。在不经意之间,他留住了一个个永远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瞬间。作品《熟食小贩》、《修鞋匠》、《南货担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周海婴说:“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有评论称,周海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追求记录事实的平民视点和视觉方式,和西方摄影相比毫不逊色。

  专家点评:他的照片反映社会的变迁

  《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曾撰写文章,点评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在他看来,这些作品很有“历史文献价值”。因为这些照片是从1942年开始拍摄的,近70年来没间断过。这些照片记录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不知名的底层流浪、逃荒的人,小商小贩,到我们能够认得出来的社会知名人士,从风景画似的农村面貌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从玩耍的幼小孩童到垂暮孤独的老人,从守旧的遗老到时髦的青年,从家庭到世面,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期间。这些东西虽然只是一堆事物的影子,但确明证着曾经存在的事物的样子,信息量非常大,无疑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

  李树峰评论说,周海婴老人一辈子爱摄影,他使用相机与时俱进,他的照片同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的那颗心没变,那就是,以平常心关注生活,以休闲心从事摄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