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院线上映的13部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
阅读提示
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出品电影纪录片16部,全国主流院线上映13部,约20小时,有7部是旧作。《复兴之路》以200万元的成绩登上票房之首,《海上传奇》和《外滩》取得了60万元和50万元的票房。但是,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目前,我国纪录片年产量1000小时,总库存量达到1.3万到1.5万小时,《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作品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与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相比,差距仍然明显,特别是电影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映依然没有形成规模,年产量很低,票房不成气候。
纪录片已成为许多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电影纪录片继承了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势头,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通过税收、基金等手段强化资金支持,纪录片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在美国纪录片市场上,10部最卖座的纪录片里,美国片占8部。美国影片《蠢蛋搞怪秀3D》以1.17亿美元赢得票房冠军,法国影片《海洋》、《宝贝》分别以1944.2万美元和732万美元占据了北美院线的第二和第三名。由华裔导演范立欣执导的《归途列车》仅首轮上演就赢得2.4万美元,而这还只是一块银幕的成绩。在韩国院线,上映纪录片29部,其中本土作品就达22部。
2010年对中国纪录片来说,也是个不错的年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在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形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上海文广纪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全面改版,整体竞争力增强;网络等新媒体发现了纪录片的独特效果,一些知名网站开辟了高清纪录片频道。尤其是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今后的纪录片生产将获得有力的政策支持。
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杂志共同提交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出品电影纪录片16部,比2009年少了3部,全国主流院线仅上映中国作品13部,约20小时,有7部是旧作。《复兴之路》以200万元的成绩登上票房之首,《海上传奇》和《外滩》取得了60万元和50万元的票房。但是,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电影市场形成后,纪录片丧失了在影院的空间
2010年,纪录片的数量虽未增长,但表现内容却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旅游产品增多,历史文化主题凸显,娱乐性、猎奇性、时尚性也日益增强,快节奏视听大餐的倾向明显;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当下生存状况的作品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有些民营公司创作的文化纪录片尽管活跃,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和技术没有保障,缺少播出平台,多数作品无法进入大众生活,只能以参加电影节为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纪录片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力极强的社会问题影片,如揭露美国天然气输送中的水污染问题的《天然气之地》、关注基础教育的《等待超人》、关注金融危机的《监守自盗》等都引起轰动。
不少专家认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纪录片,都应该关注现实生活,这是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也是纪录片走进市场、赢得观众最有效的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专家张同道介绍,我国曾经历过以“新闻简报”为代表的纪录片的大普及时代,那个年代的观众基本适应了放映故事片之前先看纪录片的程序,但这种非自愿的放映程序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供销关系。电影市场形成以后,纪录片丧失了在电影院的空间,导致长期以来,观众没有养成在影院欣赏纪录片的习惯。没有习惯,当然也就没有需求方,于是,市场形成多年的空白。
另外,在许多国家,电影院线划分很细,故事片、纪录片、艺术片,各得其所,但在我国,院线基本是粗放型的放映,纪录片没有专门的场地,都是偶然放映,既无规律,也无规划。
用文化心、公益心、企图心来培育市场
张同道认为,要培育观众进影院观赏纪录片,首先要有专门的场地,而让纪录片形成市场则需要从市场本身入手。但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产品,资金、人才、技术非常薄弱;产业链没有形成,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纪录片制作没有完全公司化,广告和赞助成了仅有的生存依托,社会资本至今还没有介入纪录片市场。
上海纪实频道是近些年纪录片市场的赢家,广告收入可观、收视率攀升,制作力量强大,《大师》、《档案》、《经典重访》、《眼界》等,都是拳头产品,《档案》等还输出外省频道。据频道总监应启明介绍,上海纪实频道也在尝试生产电影纪录片,《外滩》原先是5集5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经过改编,成为一部9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在上海院线上映即获50万元的票房,上座率在七成以上。
应启明认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的观众群很有限,但上座率不算差,这说明市场前景并不黯淡。关键是要培育,可以先从城市开始,不仅要有专门的场地,更需要推广,“为了培育纪录片市场,初始的资金应该有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和支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纪录片专家胡智锋用三个“心”来解释如何形成纪录片市场。他认为:首先,政府和公众要有文化心,从公众来讲,文化产品不能只是娱乐,还需要真实,需要历史的记录,这是民族成熟的表现;从政府层面来讲,必须考虑文化的生态平衡,应该既有虚拟的文化,也有真实的文化,既有娱乐的文化,也有严肃的文化,既有短小轻盈的文化,也有厚重长篇的文化。其次,企业要有公益心,不能只把眼睛盯住电视剧,还应该将企业的资金投向文化历史的作品中,这同样也可以在社会塑造自己的品牌。另外,纪录片制作方要生存就需要有企图心,应该主动走向社会,与企业和各社会团体联合,打造优秀的市场产品。
记者 陈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