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抽象主义艺术是从康定斯基开始的,画家在封闭的工作室里,感悟到了非语言所能描绘的美轮美奂,这种美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观照的是内心感受和精神领域,并被画家作为主题去表现。康定斯基认为音乐是艺术中最具精神的,并试图将两者融合。按其主张:每一种颜色,每一种图式,抑或是每一个造型元素都有它自己内在的音调,每种颜色都有它内在的“张力”。 “相似不是风格的标志”(歌德语),先锋派画家们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他们坚信:艺术家反映的不应是“直观的内容”,而应该是“理解到的内容”。 抽象主义绘画否定“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在马列维奇的画面构思中又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作为第一要素,他利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十字形作为他选择的绝对凝炼的造型元素,来构筑他“表现”的基础。 休眠与重现 “赋予”被看做是对抽象主义艺术新的解释和内涵 1930年开始,抽象主义艺术被迫进入“休眠”状态,抽象艺术被视为“没落资产阶级的腐朽艺术”而受到抵毁和排斥,于是抽象艺术的主要代表性画家及其流派纷纷移向西方。当然,抽象主义艺术处于“地下”状态的创作活动也未曾间断过,并时常有人公开活动。
进入50年代后期,国家政体的悄然“冻解”在社会的各领域都有所体现,官方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然而,“重现”时的抽象艺术家们并没有摆脱,或者说尚未完全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其创作实质是一种政治“波普”,或是“戏痞式”创作,同时还存在对西方抽象艺术的“模仿”。 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也遭受着来自意识形态领域(上层建筑)的指责和排斥,直指其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并对抽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忧虑。包括克利缅特和利夫希茨在内的这些评论权威们都站了在政论的角度,将抽象艺术中譬如虚构、主题、意念以及构成形式加以否定,甚至把当时在意识方面较为寻常的探索也认为是旁门左道。 进入60年代的俄罗斯伴随着思想领域的逐渐开放,人本主义思潮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艺术界对创作中的个性化、人格化倾向也逐步得到认同,有关“世界观”的“定性”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相继出现了一些有着共同志向的画家们结伴组成的团队,并自成“派系”。与“创建期”不同的是,这时的派系都是以其代表人物的姓名来命名的,如:莫斯科的“O.别柳京派”、圣彼得堡的“Φ.斯捷尔列戈夫派”等等,无疑体现了个性和人格化的关怀。 这一时期的抽象主义艺术面临着概念的重新定位,其创作主题彰明:抽象主义艺术的表现形态应体现出某种俄罗斯国民性中特有的情结,且要将其置于俄罗斯文化总“乐谱”的旋律之中。“赋予”被看做是对抽象主义艺术新的解释和内涵,达到其全方位的发展成为这时期部分画家的使命。 振兴 “动态感觉的解析抽象派”以音乐为作品配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