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六安战国墓陪葬品:陶俑代人殉 做工精湛神态安详

2011年04月13日 14:01 来源:中安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12日上午,随着六安城东战国墓南墓棺椁外藏室排水工作接近尾声,散布在外藏室各个角落的精美器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从战国墓目前出土的陪葬品来分析,皖西学院姚志忠教授认为,许多器物印证了战国后期楚国人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彰显出时代文明的进程。

  随着排水工作接近尾声,南墓棺椁外藏室内的陪葬品一一显露真容,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包括盆、鼎、戈、伞、镜、壶、豆等等。外藏室北侧有一组青铜戈,还有一个长盒状的器物,看起来很像剑盒。东北角有一个带有2个环的罍(盛酒器),周身被鸟兽纹等的纹饰所覆盖,十分精美;还有一只镇墓兽底座。

  除此而外,外藏室南侧也发现了惊喜——许多陶头木身俑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陶头木身俑神态安详,做工十分精湛。许多考古人员都说,入行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俑。由于陪葬品众多且位置杂乱,使得陶头木身俑数量及种类一时难以分清。

  考古现场负责人说,夔纹罍、长柄伞、仿铜陶器和在六安首次发现的陶头木身俑、镇墓兽等,都象征着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这些陪葬品保存得这么完好,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墓此次发现的陪葬的陶头木身俑,和上世纪90年代六安城西下大夫墓中发现的人殉现象相比,在葬俗上是一种进步。”皖西学院姚志忠教授分析说。城西下大夫墓可能是战国早期的楚墓,甚至可上延至春秋时期,那时楚国贵族墓葬人殉现象比较普遍,到战国后期开始改用俑来代替人殉,应视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其次,通过南墓发现的带有夔纹(龙形纹)等纹饰的罍,人们也可从中管窥楚人的风俗变迁。楚国人崇拜凤,过去楚墓中常见带有凤纹等纹饰的器物,而夔纹的出现说明当时的楚文化与以龙为图腾的中原文化有了结合,逐渐融为一体,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另外,两座战国墓中均出现了仿西周葬制青铜鼎的陶鼎,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六”(六安)地的商业繁荣。据分析,当时除了使用金币外,还大量使用铜制货币,加之当时已出现盗墓现象,所以铜显得金贵和稀缺,从而迫使当时楚人采用仿铜陶器来陪葬,这样既经济实惠,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窦祖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