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博展览《复兴之路》:让历史昭告未来

2011年04月13日 15: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让历史昭告未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巡礼

  观众置身这个空间里,就会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170年历程,同时会由衷地信服展览所要回答的4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却热情涌动,国博门前,等待参观《复兴之路》的队伍回转而列,几近连到公路上……

  曾经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礼、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型展览《复兴之路》经过一年多紧张修改完善后再次隆重面世,成为历时4年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为世人瞩目的特殊年份,《复兴之路》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带领人们穿过镌刻着中华民族屈辱、抗争、探索、复兴的一个个厚重的历史节点,回望纵横捭阖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

  以物说话,文物见证历史

  作为以不同艺术手段表现同一重大主题的系列作品,先后出现了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如果说,电视与舞台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优势的话,那么博物馆以实物为依托的陈展又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凸显自己的优势呢?

  “展览的语言以及展览的特性不同于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尤其是博物馆的展览特点是通过文物来见证历史、表述历史,其实体的可欣赏性是通过自身的内涵来实现的。”主管《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项目组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向记者介绍说。

  “印象最深的是写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朴素的牌匾”;“最难忘的是停在北川医院的时钟”……这是记者听到的观众心声,也是文物传达出的张力。

  “用文物见证历史”让国博颇费斟酌。博物馆的特点便是“以物说话”。文物的选用,以及如何用静态的文物抓住观众的视线,引起观众的兴趣,触动观众的灵魂,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此次《复兴之路》复展中加大了文物使用量,从2009年展出时的约1150件(套)增加到如今的1280件(套)。据承办本次《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主任、基本陈列项目组负责人曹欣欣透露,“从数量上看好像只增加了百多件,实际上包含在这1280件(套)中的此1150件套也已非彼1150件(套),因为此次复展已把上次展品中大量的复制品、借展文物撤了下来,或更换了新的文物。比如孙中山的印章、学医时用的显微镜镜头,革命军武昌起义时用的大炮,这些都是新增的很典型、很珍贵的文物。”

  选取文物固然重要,但如何使用精心遴选出的1280件(套)文物、875张图片,使之能够恰到好处地揭示展览主题,是陈列成功的关键。曹欣欣介绍说,除大量运用多种高科技展示手段之外,文物的组合是陈列强调的重点。根据文物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展览灵活采用了单位组合、专题组合和同题材组合等多种方式。

  观众在一楼展厅看到的上海公共租界仿真实景,就是文物专题组合的典型代表。展览综合运用了上海公共租界界碑、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委员钤记的印痕、上海万国商团旗样、美国商团指挥用的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杨树浦巡捕房监狱的囚衣等大量让人触目惊心的文物组合,辅以四壁模拟建筑,营造了一个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真实的“国中之国”,使观众瞬间置身于19世纪末受尽列强压迫掠夺、落后挨打的历史时空之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