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博展览《复兴之路》:让历史昭告未来(5)

2011年04月13日 15: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空间设计从历史向现实延伸

  上下两层共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展厅,1100米长的展线,如果对于一般展览来说应该是足够“阔绰”的,但用以表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年的中华民族复兴史不能不承认空间的有限,这无疑给展线的设计增加了难度,但难题的克服却可能成就又一种特色。

  “《复兴之路》是不分主辅线的,一般的展览会有一个主展线,一个辅展线。我们限于展厅面积,有意去掉了辅展线,尽可能让观众在两个展线中自由切换。”曹欣欣介绍说,“这是希望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尽可能多地展示文物,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

  由克服空间局限而产生的亮点不止于此。曹欣欣告诉记者,序厅中央有两根承重柱,原本是序厅打造中不能回避的两个极大障碍,项目组经过与艺术家多次沟通,达成了一个共识,将这两根柱子成功地化解在雕塑中,成为国旗、党旗两面旗帜旗杆的一部分,与周围浮雕《古代文明》与《今日辉煌》相呼应。这样,象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主题雕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两根承重柱由障碍变成了亮点。

  观众蜂拥挤到展厅窗口拍摄窗外天安门广场实景,成为《复兴之路》展厅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从陈履生的感受中,也许能够找到这种风景形成的最佳答案。他坦言,在他眼中,《复兴之路》最精彩的设计是开国大典那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国旗国徽的设计稿、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以及周恩来书写的碑文、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的钢印等文物都是最重要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复原开国大典现场区域的西侧有一面很宽大的窗子,这是《复兴之路》所有的8个展厅中唯一能够看到窗外的窗子。窗外是天安门广场,每一位观众走过这里都会看看窗外而联想到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一设计借助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因势利导。得益于地利的这一设计,只有在国博才能做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