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找索马里海盗》:中国记者还原真实索马里

2011年04月19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寻找索马里海盗》:中国记者还原真实索马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寻找索马里海盗》

  作者:曾玉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ISBN 978-7-104-03393-6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

  2009年1月11日至22日,年轻的记者曾玉与同事受命前往依旧处于军阀割据、混战中的索马里,对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索马里海盗问题进行采访。他们从北京出发,首先飞迪拜,再由迪拜飞到索马里的邻国吉布提,之后转机至索马里的博萨索。在当地五名雇佣兵的保护下,开始了寻找海盗之旅。最终,他们面对面地采访拍摄了真正的海盗……

  [作者介绍]

  曾玉,雄性,四川人,年龄十八……稍微朝上一点点。建筑学出身,供职上海新闻晨报,从业八年,首席记者,文字。爱摄影,爱扯淡,爱足球,爱美女,爱电影,爱喝酒,爱写字,爱……晒太阳——比较适合在非洲生活,故2009年1月被派往索马里,差点没能回来。

  网上人称“十年奶奶”,曾任上海《新闻晨报》首席记者,现供职《成都商报》。喜欢抓拍各种人群在各种环境的各种瞬间,拍摄内容涉及纪实、娱乐、体育、时尚等多个领域,曾追随登山队抵达6000米高峰,多次作为特约全程摄影师随各类团体赴境外拍摄,并为艺人群体拍摄、出版写真、纪实书籍多本,销量数以十万计。

  [图书卖点]

  1.在维和部队遭袭,联合国的文职人员也不得不被迫撤离的背景下,作者与同事张源拿着索马里驻中国大使馆签发的编号001、002的签证,以身试险,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首次亲临索马里一线采访的记者。

  2.寻找海盗,找到海盗,采访海盗,作者在索马里经历了一个从“无知”而无畏,到害怕、再到放下心来的过程,力图用文字和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索马里。

  3.央视《东方时空》、《鲁豫有约》专访曾玉、张源,揭露一个现实的满大街都是手持AK47、架着火箭筒的世界,真实的故事,惊心动魄的经历……

  [编辑推荐]

  很多年以来,索马里一直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除了贫穷外,安全问题一直是阻碍人们前往的最重要原因。然而,这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地方,却因为海盗而扬名天下。据有关数据显示,三年里,索马里海盗劫持过近百艘船只,赎金高达数亿美元,多国海军不得不在索马里一带护航。当各大媒体放肆报道索马里海盗如何如何时,这个位于非洲最东部的小国对于我们却是那样的陌生。眼见为实,听曾玉讲索马里的经历,就像看了一场惊险的3D电影,很HIGH很刺激。

  [精彩试读]

  也许我在很多人看来我是幸运的。作为一个记者,我跑过很多的地方,见过很多的人,经过很多的事,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讲,这辈子可能活得比好多的同类要值了。

  是真的吗?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这样问自己。

  我想,当你慢慢对一些曾经挚爱的人、事、物,逐渐地失去兴趣的时候,那这个人已经开始老去。随着经历的增加,这种感觉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思绪当中。也许,这就是看过了太多带来的后遗症吧。

  但是,无论如何,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会踏足这个行业,得到和失去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微妙地自我平衡。当我真的老去那一天时,我可以依靠记忆坚强地走下去。

  这么多年的采访生涯中,如果一定要我选出一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那索马里之行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不想上战场的记者不是一个好记者,嗯……这话不是我说的,随便是谁说的吧,至少很符合我的思想状态。虽然我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真正上一次战地,但是索马里的经历足以弥补这一遗憾。在那个依旧弥漫着战火的国家,我和同事张源一起,努力地……

  寻找索马里海盗。

  他今年30岁,昵称叫做纳吉彼(Najib),他看上去很沧桑,比较紧张,不肯告诉我们他的全名。

  他是一名海盗,如今他住在索马里博萨索一幢价值十万美元的大房子里,每个月出动三天。

  他在采访结束后,突然回过头,认真地望着我们说:“相信我,这不是我们的错,我并不想成为一个海盗,我没有杀过一个人,我的生活并没有以前的好。”

  找到纳吉彼

  在索马里的一个多星期,我们曾和海盗有过多次的疑似接触,但都无法确认对方的身份。从加罗韦回到博萨索之后,我们在当地买通了一位和海盗联系紧密的线人。这位线人表示愿意向我们介绍一个“人很好”的海盗朋友,这个人就是纳吉彼。

  根据纳吉彼的要求,索马里当地时间1月21日早晨,我们在5名雇佣兵的守护下,驱车前往纳吉彼的家,准备进行采访。那是当地新建的一片富人区,房子很漂亮,但周围环境很差。透过院门,可以看到屋内站了好几个持枪的护卫。负责保护我们的雇佣兵坚决拒绝了进入纳吉彼家的要求:“他们人比我们多几倍,我们无法确保你的安全。如果要采访,只有一个办法:让他跟我们回酒店。”

  交涉的过程很困难,最终,经过线人向双方作出担保,纳吉彼终于上了我们的车,但采访费提高了一倍。

  从渔民到海盗

  在一连串的问候以及闲聊之后,我们终于用一根中国香烟让纳吉彼放松了下来。

  在成为海盗前,纳吉彼是海滨小镇埃勒的一个渔民,虽然国内政局不稳,但渔民在当地是一群富有的人:渔民们经常能够捕捉到鲨鱼,而每公斤鲨鱼鱼翅在当地能卖到150美元。当时,纳吉彼每个月能有1万美元的收入——这足够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当大量外国渔船涌入索马里海域开始捕捞之后,纳吉彼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他们的机械化捕捞船布满了海域,各自占据一块地盘,那都是鱼最多的地方。”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几乎捞不到鱼,生活也无法维持下去。

  2年前,纳吉彼开始知道埃勒成为海盗据点的消息,而且这些海盗不少人以前都是自己的朋友、同行,而现在他们都有着巨额的收入。纳吉彼决定,卖掉房子和土地,并用这笔钱购买武器。

  组建海盗队伍

  索马里当地有大量的武器可以自由出售,摩加迪沙最多,邦特兰也不少。在邦特兰,一支AK47现在的价格大约700美元,一颗子弹则为1美元左右。纳吉彼的钱,买几十支枪绰绰有余。买到武器之后,纳吉彼很快拉上了20多个和自己情况类似的朋友,武装了起来。

  对纳吉彼来说,把埃勒作为抢劫海域是当然之选。纳吉彼说,埃勒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地方,易守难攻,而且背靠印度洋,打不过,还可以乘快艇从海上逃走。

  纳吉彼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当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后,他并没有马上开始“工作”,而是先找到了一个中间人。纳吉彼说,索马里海盗找到的中间人,多半是一些翻译,他们往往会说两种乃至更多的语言,可以和多个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参与海盗的分赃,但他们收取高额的佣金。”

  第一次抢劫,150万美元

  根据过来人的指引,纳吉彼选择在2007年11月的一天晚上出行。那晚,他和11个伙伴带着GPS和卫星电话,开着两艘小艇,往北进发在近海找寻落单的渔船。

  几个小时后,在哈丰角附近海域,他们找到了一个目标———一艘并不算太大的船。他们的船逐渐靠近目标,纳吉彼扔上去绳梯,开始攀爬。就在这个时候,他们被船员发现了,船上的人想把绳梯弄下来,但在纳吉彼拿着枪对天一阵狂扫之后,再没有人敢轻举妄动了。最终,纳吉彼带着三个人上了船,“你们被我劫持了!快叫你们船长过来!”

  在经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后,纳吉彼的中间人终于与渔船所在的渔业公司就赎金数额、赎金交割地点等达成了一致,双方为此耗费了几天的时间。第一次抢劫,纳吉彼一个子儿都没让:150万美元。

  海盗也讲究信誉

  纳吉彼的第一次行动可以说相当顺利,但不是每一次都能这么顺利。纳吉彼说,遇见比较难缠的“客户”,往往会要求找到一些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作为第二个中间人。而这个大人物会派出手下和中间人一起去取赎金,然后交到海盗手里。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该国驻索马里大使陪同一起来到海盗窝,看着海盗释放船只。

  这就涉及“信誉”问题。纳吉彼们非常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所以,“海盗也要讲究信誉”。

  分赃后立即买了房子

  拿到赎金后,纳吉彼和伙伴们拿走赎金中的大部分———100万美元。因为是首领,纳吉彼拿得最多———50万美元。

  纳吉彼拿到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在埃勒买了一所房子。有意思的是,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也是个海盗,没钱花了所以把家给卖了。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狂欢。和很多团伙不同的是,纳吉彼没有选择在加罗韦开派对,因为他觉得不安全。他们只是去那里买回了大量的酒、食品,还有一些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随后,在纳吉彼的家里,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

  ■ 后记

  两位中国记者在索马里采访的十天里,不仅感受到了这里的贫穷与危机,也感受到了索马里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品格。

  在索马里的渔港和渔市,能够真切地了解到当地渔民的生活,也知道为什么当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海洋后,会成为一个海盗,而为什么又会有人说,如果那些外国渔船离开他们的海域、他们能捕到和以前一样多的鱼,他们就会重新变回普通人。

  面对镜头,一个小伙子非常得意地掰开鲨鱼的嘴给我们看鲨鱼的牙齿,他说光是一条鲨鱼的鱼翅就能卖到上千美元,“以前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捕捞到20条,那样的话,一年都不用工作了。我喜欢捕鱼。”

  海盗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府,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政府的有关人士说,因为武器装备赶不上海盗,仅靠当地政府的打击,效果并不是很大。他还说,现在他们关押海盗的监狱已经爆满,由于没有钱盖新的监狱,很多海盗抓了之后不久又得释放。

  目前,国际社会为了维护亚丁湾地区的航行安全,有数十个国家派遣了军舰对货船进行护航。其实,帮助索马里建设一个高效有力的政府,不仅是解决索马里国内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海盗问题的根本所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