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 长
4月17日,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金像奖成为香港电影起伏、折转、蜕变的缩影,也成为“港片”这一在华语影坛有着特别意义的名号的最坚实阵地。尽管近年来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前行的守望者。
《打擂台》登顶“擂主”
本届金像奖的争夺集中在去年上映的几部热门影片。5部得到最佳电影提名的影片和5位得到最佳导演提名的导演一一对应,分别是郭子健与郑思杰执导的《打擂台》、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苏照彬执导的《剑雨》、叶伟信执导的《叶问2》及林超贤执导的《线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部影片都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产物,都或多或少有内地影视公司参与的成分。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线人》均为华谊兄弟在去年力推的影片。而且,这些影片在内地上映后,也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得到了华语圈更大范围内观众的熟知和认可,香港电影“北上”的大潮和与内地加速融合的趋势在金像奖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打擂台》最终夺魁颇让人有些意外。该片是去年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中的一部,该计划曾成功捧红了《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成为新人导演在影坛竞争的助推器。《打擂台》也是由新人执导的中小成本影片,去年在内地上映之际,刘德华不遗余力地宣传推销,并让该片成为首个以粤语版与普通话版同步在内地院线放映的港片。也许正是因为《打擂台》在“港味”上的坚守和对香港电影传统的承袭,才能最终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崭露头角。监制林家栋在颁奖现场坦言:“票房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神、背后的意义、香港电影的精神。”
此外,以13项提名领跑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一举夺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在内的6项大奖,“老怪”徐克也在继1992年的《黄飞鸿》之后,拿下电影生涯中的第二座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杯。而作为5名入围者中唯一的“80后”,谢霆锋凭借在《线人》中的出色演绎捧得本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也可看出金像奖评委对香港影坛年轻一代的鼓励和认可。
金像奖背后的质疑之声
与香港电影荣辱相随,金像奖风光不比当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许多质疑之声。
本届金像奖“影后”毫无悬念地由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饰演武则天的刘嘉玲夺得,然而在提名阶段,刘嘉玲的入围就引起了舆论的不满。许多人认为,刘嘉玲在片中的戏份和角色都不足以让她入选,顶多算个“配角”。然而,考虑到刘嘉玲在金像奖舞台上5次铩羽而归的历史和其本人的资历,刘嘉玲获奖的背后自然催生了“论资排辈说”,不免让人们猜测金像奖评选背后的主导逻辑。
金像奖对待港产影片的态度也常常招人诟病。随着香港电影交流范围的扩大和合拍片的兴起,金像奖向更多的内地影人敞开了大门,许多奖项一度被内地演员占据,给香港电影人不小的压力。而近年来金像奖在评奖中所凸显的对香港电影的保护,则又引起了“区域保护化”的质疑。对此,本届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表示,“香港电影工作者看港片”这个定位,暂时不会改变。
尽管如此,金像奖这一权威的电影奖项依然没有失去影迷的信任。在某电影网站推出的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较中国内地金鸡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后,哪个奖项担得起“公平、包容、权威和公信力”的评价?金像奖获得了45%的投票,远高于其他二者。对金像奖的关注自然也引发影迷对香港电影的回顾与思考,在该问卷中,有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香港电影今不如昔,而有六成以上的网友最怀念1990年代的香港电影。
30年金像奖见证港片变迁
香港电影金像奖起源于1979年创办的《电影双周刊》年度电影评选。从1982年开始,金像奖每年举办颁奖典礼,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从次年开始,金像奖进行电视转播,影响力逐步扩大。1993年,金像奖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建立了选民登记机制。对于香港电影界和影迷来说,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是“香港的奥斯卡”。
30年的金像奖浓缩了香港电影的五味杂陈。无数电影人和他们的电影作品在这一舞台上竞相绽放,熠熠生辉。在30年的金像奖历史中,获奖最多的影片当属陈可辛的《甜蜜蜜》,该片在1997年的第16届金像奖上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9项大奖,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去年第29届金像奖中,《十月围城》以16项18次提名成为金像奖史上提名最多的电影。除了最佳女主角外,其他的奖项都有提名。在演员方面,梁朝伟和张曼玉这对香港影坛昔日的“金童玉女”各自凭5尊奖杯的纪录成为金像奖历史上最具分量的“影帝”“影后”。第一位获得金像奖的中国内地演员是凭《似水流年》夺魁的斯琴高娃,她并于2008年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梅开二度。周润发则凭《英雄本色》、《龙虎风云》连续两年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金像奖历史上唯一一位蝉联的“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