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手机通过耸人听闻的书名来推销小说的手法,在如今已屡见不鲜。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一些书坊为了扩大销量,吸引读者眼球,也会精心策划书名,将一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文化名人拉扯进来做点评,其炒作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
用“奇”“异”命名
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任程国赋教授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标题往往含有很浓的广告意义。小说要奇,要怪,要异,才有人肯阅读,因此刻书的作坊经常用“奇”、“怪”、“异”来命名,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今古传奇》、《警世奇观》、《幻缘奇遇小说》、《海内奇谈》、《二奇合传》、《今古奇闻》、《续今古奇观》,有人做过统计,以“异”命题的小说就占当时小说的六成。
而其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在推销一个系列的小说时,喜欢用“才子书”来做招牌。这个始作俑者为金圣叹,他将自己所评的《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等称为六才子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浒传》,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结果弄得“才子书”泛滥,例如有些书坊,将《三国演义》定位为第一才子书,后面就塞进一大批质量平平的书,诸如《好逑传》、《平山冷燕》,硬命名为“第二才子书”。一直排到第十才子书。
还有将一些根本与小说没有任何关系的才子拉扯进来,说某小说就是他点评的,就如同当今某些出版社喜欢在书上标明:某某文化大师极力推荐的好书。《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著名戏剧家李渔都做了小说“被点评家”,其实跟他们毫无关系。
改个名就畅销
当然这种炒作手法还很有效,例如记录笑话的《谭概》,起初因为取名平平,无人问津,改名《古今笑》以后,雅俗共赏,“购之惟恨不早”。再如小说《九尾龟》,因为命名新奇、别致,引人注意,“购阅者甚众”。
程国赋教授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命名其实含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折射当时的文化市场观念,小说命名与读者群体、小说传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记者刘黎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