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学生啃得动经典吗?钱理群:经典让人的心沉潜

2011年04月21日 14:5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几位中学生课后来到北京图书大厦,在青少年阅读推荐专柜前挑选图书。本报记者 孙戉摄

  再过两天就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大图书馆和书店安排了很多针对青少年的推广阅读活动。这里面包含着一种隐忧,就是担心青少年的当下阅读离经典越来越远,几乎成了流行的网络文学、穿越文学的一统天下。这种担忧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并非事实的全部。记者在与北京3所高中示范校的近百名文、理科高一、高二学生面对面座谈,并进行了“你眼中的经典阅读”问卷调查后发现,中学生经典阅读还有另一番景象。

  1

  孩子们的书单令人吃惊

  经典阅读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占百分比是多少?这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从10%到99%不等,但有半数超过了50%。至于具体读了些什么,更让人大吃一惊。

  《理想国》、《菊与刀》、《国富论》、《资治通鉴》、《黄帝内经》、《文心雕龙》、《毛主席诗词》、《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这些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科学的书,都在孩子们开列的书单里。余华、卡夫卡、茨威格、介川龙之介等人的多个作品也都被不同的孩子列为经典。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些作品,如《京华烟云》、《哈利·波特》,孩子们读的还是英文原版,而不是译本。虽然调查对象是3所北京市高中示范校,而非普通中学,但这些由高一、高二的文科生、理科生、实验班学生、普通班学生开列出的书目,还是很令人感到惊讶。

  “经典指的是什么啊?” 有好几个孩子在开列书单之前询问,而这正是记者想问孩子们的问题。

  “经典肯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啊。”北师大二附中高二9班的陈阗毫不犹豫地回答。她的答案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随后,大家又纷纷补充。“经典还应该跨越时代,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有启发。”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的赵艳凝说,她很喜欢《论语》,就因为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提倡的君子修为在今天仍然可以教导人如何做人。“现在社会上,人的修养、诚信、爱国思想等都太淡了。”

  166中学高二8班的王墨莹对经典没有明确的看法,但她认为,“言情小说、网络小说什么的,看后觉得太浅,不成熟。读书总要读些能让你的心沉下来的,让你获得提高的吧。所以,凡是能让我读三遍以上的书,都是经典。”

  知识性,也是孩子眼中经典必须具备的品质。166中学高二1班的王兆辉就把百度百科的词条和一些自然科学类工具书列为经典。因为在他看来,它们给了他很多知识。“而且它们都是客观理性地描述事物,不带情绪,不受感性思维左右”。

  不过,在经典阅读中,孩子们显然更偏爱中国古代典籍。排在调查前三名的经典图书没有一部是外国名著。而且,除了《鲁迅全集》,几乎全部为中国古代典籍。

  北京四中高一12班田九七同学认为,他读古代典籍是“随缘”。“家里有《老子》,爸爸强烈推荐,就拿来翻看,发现很喜欢。后来又知道还有《庄子》,就顺着读下来了。”

  “上课讲到伍子胥,我特感兴趣,得知《史记》里对他有详细记载,就开始读,随后发现《史记》里其他的历史人物也都有意思,就越来越有热情。对历史人物的热情,让文言文的障碍变得微不足道了。”田九七的同班同学刘可欣说。

  “家里书架上就有。”“父母、老师都说好。”很多同学都是在看似不经意的时候翻开古代典籍的。这里或许有整个社会持续已久的国学热的影响,但孩子们并不这样认为,尽管他们也承认,“家里书架上”也是这几年才添了这些古代典籍的。

  钱理群点评

  中学生们对经典的两个理解都抓住了要害:“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是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人生起步时,就占据精神的高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对一生的健康发展的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

  “言情小说,网络小说什么的,看后觉得太浅,不成熟。读书总要读些让你的心沉下来的,让你获得提高的吧”。——这里说到了网络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关系。不可否认,完全沉迷于缺乏精神深度和类型化的网络阅读,是会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而经典阅读正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它让人的心沉静,沉稳,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2

  为修身而读书

  教育学认为,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大致相当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基本“定型”,他们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教育能力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提升的需要,并希望通过经典阅读寻求精神养料。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学生赵艳凝在读了《诗经》、《论语》、《荀子》等儒家经典之后就认定,理想的人格就是书中所形容的“君子如玉”。“如玉的君子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而且要执着于此,要为坚持这种理想人格而努力终生。”在读过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之后,赵艳凝发现,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践行者。“自从魏晋之后,文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了点孤芳自赏的名士气。这种做作,在后世文人身上酝酿成一种有话不直说的矫情。”但王安石不是这样,她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但王安石仍然敢于坚持,令人钦佩。

  赵艳凝的同班同学李衡则通过阅读《道德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我现在逐渐养成了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就是《道德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李衡说,“老子不是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吗,所以,我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得和失都是相对的。”

  北京四中高一12班学生田九七认为,他从经典中找到了信心。“这些书让我能找到自己宁静的一面,宁静时,我觉得自己潜力无限。”他的同班同学何仁亿则是通过读《古文观止》中苏轼的文章,对人才成长道路上会遭遇的磨难有了认识。“我们接触社会很少,必须要通过经典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让自己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不过,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修身”的要求与现代社会的人格教育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赵艳凝就认为,现在中国的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已大过发达国家。“富士康跳楼事件震动一时,高居不下的房价迫使很多大学生成为蚁族,在这个社会,追求像庄子一样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变成一种高不可及的奢望。”赵艳凝读到庄子笔下人物在挥斥八极,乘云气,御飞龙,她所处的环境却是“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家长过早地结束孩子的童年,在应该幻想外星小绿人的时候,孩子们认识到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应该幻想家中的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时候,孩子们明白了细胞与生命的关系。”她感慨,在当前的生活中,幻想是种奢侈。可是,她无法为这种反差带来的失望和无奈找到解决办法。

  钱理群点评

  90后成长的时代,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这都很容易造成物质相对富裕中的精神迷茫。而他们又从小就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会在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其中比较敏感的孩子心中,反弹出强烈的精神需求。这就是本文中孩子们所说的,“主动寻求精神养料,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追寻“理想的人格”。我最近读了一本北师大二附中高中生李明倩、唐紫薇写的《读鲁迅:两名90后女生的心灵探求》(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就谈到她们读鲁迅,就是要“清醒、诚实地面对社会,面对自己”,要“让自己更有意义的活着”。在经典阅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今天部分中学生渴望阅读经典的原因和最重要的意义。可惜我们众多的成年人,老师、家长、教育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们却看不到,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所谓“娱乐的,没有理想的,自私的一代”,在这种可怕的漠视和误解下,完全放弃了满足孩子精神需求的责任。——这是我读了这篇记者采访所受到的最大震动和反省。

  文中谈到今天的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中国古代经典。有两位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从古典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宁静的一面,宁静时我觉得自己潜力无限”,还有一位学生谈到他阅读儒家经典以后,找到了“仁、义、礼、智、信,而且要执着”的“理想人格”,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原来不知道的新信息。这样宁静中的积极心态,和追求理想人格的执着,正是这消解理想,浮躁而消极的时代所匮缺的,正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显示了今天在中学生中提倡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3

  谁来指导孩子们的阅读?

  在调查中,几乎有半数同学对“在阅读经典过程中是否能得到及时的、高水平的指导”给出了“否”的回答。事实上,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是有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的,但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在学生阅读呈现出如此多样性的情况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般由老师、家长推荐的书目,都是推荐者自己阅读过的,所以有可能提供适当的指导。

  《理想国》、《乌托邦》、《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这些通常都是大学生阅读的书籍,由于语文课和政治课老师都推荐了这些书,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的李昕陆也读了,“对比着看,就了解了双方观点,对我的政治观很有影响。”而且,因为有老师的推荐和解说,很多同学也都在看,就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北京四中高二11班的李曼祎就认为:“当今社会不是趋于《一九八四》这个方向发展的,更像是往《美丽新世界》里所讲的绝对自由的方向发展。绝对自由带来的困境正是现在社会的困境。”

  北京四中高二11班的郭文嘉在父亲的指导下精读了《古文观止》里的很多篇目。“我读《陈情表》,是爸爸告诉我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看,体会李密在当时皇权统治下,是怎样利用皇帝重视孝道这一点,巧妙地拒绝了皇帝要他为新朝做官的要求。这种无奈、这种智慧和这种压抑下的巧妙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郭文嘉在爸爸的指导下,还比较了不同朝代的作家在写作上的不同特点,从中找到自己欣赏的简练平实的文风,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也是在爸爸的指导下,她比较苏轼和同时代作家的异同,看出各人政治观、价值观的不同,对人物、对时代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是,当下一些孩子的阅读已经大大超出了老师和家长的视野,他们渴望读到更多的书,当下出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当然也给一些老师和家长出了难题。

  北京某高中一位学生,小小年纪已经读完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大部分。这些书由于他的家长和老师还有很多没读过,他只能独自面对这些相互矛盾,过于艰深的理论,这对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结果,长辈们认为,他在这些思想理论的综合作用下,言行已经处于“走火入魔”的状态。

  无论如何,读书是一件好事,希望读更多的书,读思想史、哲学史中的经典名著,也是年轻一代求知欲高,肯于思考的表现。但循序渐进、有所选择还是非常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和解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才不至于败坏了胃口,以后反而不想读书了。

  钱理群点评

  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今天的教育,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大教育”,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要特别提到家庭教育。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家长们都有很高的参与对孩子教育的积极性,但都为不知如何参与而苦恼,有的则因参与不得法,反而干扰了教育。因此,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到我们讨论的问题,如何在家庭里营造经典阅读的环境和氛围,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最近我和一群朋友编选了一套从学前到老年的六卷本《诗歌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提倡“家庭诗教”,提出“让诗歌伴随一生”,“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就是想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此外,还有一个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问题。今天的问题是,孩子不读书,老师也不读书,更不读经典。这自然有客观原因:第一线的老师既忙且累,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这是需要给予理解和同情的,也是教育领导部门要解决的问题。但这里依然有一个认识和主观努力的问题。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以经典阅读为主体的书香家园,教师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引导人,而最重要的引导就是教师自己的阅读,阅读兴趣和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应该说,现在中学教师中的“爱读书人”为数并不少。像前面提到的北师大两位女生的语文老师何杰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我看来,他对鲁迅的理解,就不亚于一些鲁迅研究者。他连续两年在两个班进行“鲁迅散文、杂文单元教学”的实验,从几十位学生的专题研修报告看,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所达到的深度,让我吃惊。问题是,真正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点点滴滴,扎扎实实为学生的经典阅读引导、铺路的老师,却往往被忽略。

  4

  有必要设置必读书目吗?

  调查中,对于“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经典图书的”这个问题,得票最多的是“老师在课余推荐”,其次是“在书店里看到”,紧接着是“同学和朋友互相推荐”,而且,这三个选项的得票相差无几。这恰恰说明,中学生了解经典图书的两个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家庭则退居其次。

  由于学校是最主要的了解经典的途径,老师的推荐就变得格外重要。不过,目前各个学校的老师往往是各行其是,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个班级的不同课程都是不一样的。老师的阅读倾向往往成为影响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那么,社会推荐机制是否对孩子们有帮助呢?在美国,费迪曼的《一生的读书计划》流传甚广,在我国也有《青少年必读书手册》之类的书籍,一些政府部门和青少年教育机构也提出过大同小异的推荐书目。但是,很多孩子对这些推荐书目往往不以为然。“太程式化了吧,每个人兴趣都不同的,怎么能跟从这样的书单呢?”166中学高二8班的丁贯雍说。他的观点得到很多同学赞同。也有一些同学认为,他们推荐的图书比较多的是一些大路货,缺少难度,缺少挑战,满足不了这些同学旺盛的求知欲。只有少数同学认为,这些推荐书目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起码让自己知道了还有哪些书可看,翻看之后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钱理群点评

  这里所提到的“社会推荐机制”问题,正是各种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出版社、志愿者……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但一定要防止炒作,特别是商业性炒作。需要的是静下来认真研究,调查,从一件件具体小事做起,需要鲁迅倡导的“泥土精神”和“韧性精神”。

  学生相互推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外地有教师在网上组织读书会,一个月集中读一本书,在网上交流心得。我以为,这样的方式是可以推广的,中学生自己也可以组织这样的网上集体阅读。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近几年,在北京、南京数所中学开设讲解鲁迅的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