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豫园、七宝古镇,成都的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几乎都涌现出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古典商业街”。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近年来,中国的商业街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而与此同时,作为观光景点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古典商业街在开发过程中也弊病渐显。
数据显示,大陆目前有1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个古城镇。然而,各地兴建的古典商业街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旅游资源同质化、空间超负荷、建筑“推陈出新”等问题。如何走出模式千篇一律、商业与文化分裂、传统与现代隔膜的困局,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福布斯·城市古典街区发展国际论坛”上,商旅文、艺术、历史、建筑各界人士进行了探讨。
英国皇家注册设计师、阿特金斯城市设计总监安东尼·麦凯(Anthony Mackay)毫不隐讳他对中国历史古迹景区的印象:“饮食和购物是中国人民的两大生活爱好,很多历史古迹演变成为商业中心。豫园就是一个开会、购物的场所,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旧有文化气息。”
在中国,景区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还没进入景区时,首先要经过的是市场和各类摊点,而在摊位上摆放的扇子、书画和小玩意儿,也是全国景区一个样。游客对景区景点商业化的不满,也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和谐发展的矛盾之一。
“如果目标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且能够抓住游客的兴趣,就千万不能毁掉这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因素。游客去那里是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有很好的历史氛围和环境。”安东尼建议,在豫园这样的古迹景区,需要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建立文化、艺术角或博物馆,对上海的历史进程做一个回顾。”
而黄浦区委书记王文涛也提出,希望豫园能够有“三民主义”,即民族、民俗和民间。“所谓民族,国外游客来看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所谓民俗,外地游客一看就知道是上海的民俗;所谓民间,生长在上海的人在这里可以找到过去、现在,看得到未来。”
“商业区已经足够多了,我们不应仅关注购物中心和餐馆的打造,也要把其他功能容纳进去。”在安东尼看来,历史古迹景区周围矗立的高楼大厦,也或多或少地破坏了景区的古典味道,“毁掉了静谧的感觉”。他说,在古迹景区的周边,相关的建设必须要与景区很好地匹配起来,如同伦敦广场周边的保护性建设,“开发必须是高度相关性的,要能够很好地贡献于历史的元素,必须要尊重城市古典区域的纹理和纹路,而不是主导、遮盖了它的光芒。”
安东尼非常喜欢上海老城区的社区感,喜欢星期六去上海复兴公园,看人们打太极、唱歌、玩游戏、自娱自乐。他觉得,任何一个文化中心都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唱歌与吃饭一样,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城市开发,重点和价值都由其使用者所决定,正是这些使用者、居民使建筑物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在城市商业街区的建设和开发历史古迹的过程中,对居民、普通人的重视和尊重,也成为论坛嘉宾一致指向的焦点。
“文化一定要跟名人联系起来,是我们现在对文化的一种误解。普通人长期积累的就是一种文化,甚至成为一种经典。”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葛剑雄说,“我们打开清明上河图,有哪一个历史学家能够找出里面的名人?一个都没有。但是你要承认这幅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城市文化、商业文化的经典代表,它就是由无数普通人组成的。”
实习生 陈 竹 本报记者 周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