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语是韩国人发明?学者:争发明权是心虚的表现

2011年04月26日 09:2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像这种事件我们都不报道。

  据4月21日《环球时报》报道,73岁韩国语言学泰斗陈泰夏近日在接受newdaily网站访问时,称汉语是韩国祖先发明的,引来激烈争论。

  从端午节“被韩国”算起,中医、《史记》、蚩尤、围棋等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先后被打上韩国标签,这些大大有悖于历史记载和民族记忆的“说法”,令中国网友们不禁质疑:“还有什么不是韩国发明的?”

  值得重视的是,陈泰夏在韩国学界名望甚高,他热心推广汉语教学,在大学拥有40多年教龄,是位诗人,还精通篆刻,对中国文化有深厚感情。他对汉字发明权的观点,在韩国有一定的舆论基础。在网上的长篇报道中,他引经据典,言之凿凿,颇见理论功底。

  那么,汉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为此,本报专访了学者高巍。

  现实中的韩国与网上不一样

  1995年,高巍曾受邀访问韩国,当时正办图书博览会,中国版的经史子集、传统医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受欢迎。一位60多岁的韩国老人拉着高巍,用笔在纸上写下“中国文化是韩国文化的根”,以表达敬意。

  现实中的韩国人与网上区别非常大,当时韩国许多小学都学汉语,3至4年级便基本能看能写,他们非常重视中韩文化的渊源关系,并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据高巍回忆,参观青瓦台时,当时金泳三总统办公室内一面墙上装饰的是凤,导游解释说,因中国文化以龙为尊,为表示谦逊,故只用凤。到济州岛旅游,那里有很多龙的雕像,导游特别说明,这些龙是四趾的,比中国皇家龙纹装饰的五趾要少。

  “从整体上看,韩国对传统汉语文化圈有认同感,并承认中原地区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高巍认为,这些年之所以出现一些争执,在于经济发展后,少数人有种不服气的情绪,但客观上又无法割断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关系,只好不顾历史事实,用自己的想象来美化、歪曲过去。

  高巍表示,“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类似的奇谈怪论还会不断被制造出来。”

  韩国学者的说法不值一驳

  为捍卫自己的学说,陈泰夏提出了两个论据:一是汉字源于甲骨文,而甲骨文出自东夷人,他认为东夷是韩国人的祖先;二是中国“文史学家”林语堂曾对韩国人安相浩谈过类似的观点。

  对于这两个论据,高巍认为不值一驳。

  首先,东亚大陆民族源流复杂,至今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说甲骨文出自东夷,东夷是谁的祖先,证据尚单薄,不能以传说为根据。

  第二,众所周知,林语堂是小说家、杂文家,并非“文史学家”,更不是语言学家,他的观点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况且林语堂也没有撰写过相关论文,就算确实说过,也属随口一说,这样的孤证,怎能用来当论据?

  “为了自圆其说,不惜搜肠刮肚到如此地步,将一些边缘证据都算不上的东西翻了出来,这就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是为其他目的而服务了。”高巍说。

  争发明权是心虚的表现

  有趣的是,争发明权并非韩国独有的现象,在东亚国家中,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日本也争过“本位文化”,称“物哀”是他们发明的,而中国一些学者也曾撰文称,郑和最早发现了美洲大陆,足球、马球等也是中国人发明的,甚至氧气也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

  对此,高巍表示,在现代社会中,一项技术究竟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关键看谁能应用得最好。古代中国人也有化学,可不用来生产,反而去玩邪的,变成了炼丹术;火药发明出来,却更多用来造鞭炮,听声响而已。没得到正确应用的技术,就算是你发明出来的,又能说明什么?这怎么能算成骄傲?

  高巍认为,在正确对待技术发明方面,中华文明有太多、太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将内心修为、心理塑造强化到极致,忽视了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在了后面,因此有了一种失落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心理幻觉:“明明是我祖先发明的东西,怎么跑到人家那里去了?”于是,看什么都像是自己的,动辄和别人争发明权。

  争发明权是向后看,而拓展应用是向前看,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往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未来。

  “说到根上,争发明权是心虚、底气不足的表现,并非大国心态。”高巍说。

  要从韩国学者身上反省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陈泰夏此番言论虽在网上轰动一时,韩国主流媒体却大多没有刊登,表现克制,这与近年来韩国学者“雷人言论”太多,引发各方反感有关。高巍认为,中国学者与媒体应从中获得启迪。

  “作为泱泱大国,我们应培养大国国民心态,那就是要尊重别人的感受,不要只想着显摆自己,事实证明,有钱就烧包,只能给人以狂傲的印象,不可能赢得尊重。”高巍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即:罔顾他人感受,一味突出自己,不仅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反而会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它,就要付出更大代价。

  “越是强盛的时代,心态就会越开放越包容,就像唐朝那样,有非凡的气度,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季羡林先生说,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只有交流才能让我们繁荣。”高巍表示,越是盛世,文化中积极的一面越容易彰显,相反,越是末世,文化中消极的一面越容易流行。正如明末以后,传统文化自身出现危机,民族心态反而“内卷化”,人们反而生怕外来文明进来带走我们的“好东西”,结果一再错过机遇,最终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必须正视的是,在东方文明存在着虚荣、好面子的传统,这很容易遮蔽我们的未来之路。因此,抛弃弱势心理和小家子气,真正打开胸襟,这不是几个人呼吁一下就能做到的,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文化上做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高巍说。

  陈辉/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