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百年清华: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堂

2011年04月27日 11: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史文化背景

  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今年恰逢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国学门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支援祖国建设,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经过100年的风雨历程,清华大学跻身世界名校的行列,培养出众多高素质的人才。

  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堂

  ■游美学务处1909年租赁侯位胡同一间民房开始办公

  长安街以南,西裱褙胡同南侧有一条胡同叫侯位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拐向北面,这是一条老北京常见的普通小胡同。1909年夏,在侯位胡同的一间民房里,悄然出现了一家当时对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机构——游美学务处。这家机构的工作是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专门向美国输送留学生,就是这家机构建立的游美肄业馆日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清华大学。

  侯位胡同在繁华的长安街南侧,现在长安街南侧已经成为高楼大厦的世界,小胡同的身影隐藏在高楼大厦间已经很难寻觅了。我在高楼大厦间穿梭,试图找到侯位胡同。在艰难的寻找中,我终于发现了这条小胡同。胡同虽然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的南侧,但是却鲜有行人和车辆,因此胡同显得分外寂静。初听侯位胡同的名字以为胡同在历史中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查找地名志书才知道,原来侯位胡同名之由来不是因为胡同中有过什么显赫人物,侯位胡同原来叫猴尾巴胡同,因为名字有失文雅,遂改成了侯位胡同。我在胡同中试图寻找当年游美学务处的旧址,但是已经无从寻觅了。

  清华大学的建立起源于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01年,懦弱的清政府被迫与侵略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为9.8亿两,这一赔款史称“庚子赔款”。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赔款。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交涉间海约翰透露出:“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梁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他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利用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要求退还不实赔款。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梁诚的游说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总统的一份备忘录中说:“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谘文提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最终,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将庚子赔款溢出部分,返还中国用于留美学生之用。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

  美国最初的本意是培养一批亲美学者,近而影响中国国民,但实际上当初利用美国的庚子退款留美的大批中国有志青年,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后,大都学成回国从事振兴中华的事业。

  ■游美学务处从侯位胡同迁到史家胡同,并在这里举行了留美学生的录取考试

  从侯位胡同过长安街向北行,在东四南大街的路东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胡同,这就是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成立不久就从侯位胡同迁到了这里,并在这里举行了留美学生的录取考试。

  按照中美达成的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生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生学习法律和政治等。

  为了选拔留美学生,游美学务处组织了录取考试,当时的考场就设在史家胡同。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因为录取条件严格,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在这批学生中,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名列其中。1910年,游美学务处再次在史家胡同举行了录取考试,这次考试是在400余名考生中录取70人。1910年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第二场考各种科学。有资料记载,当年国文的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当时参加了考试,他是以考据学方法写的文章,据说,正好批改卷子的考官喜欢考据,对胡适的文章分外赏识,一下批了100分。胡适英文考了60分,科学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总平均分为59考取第55名。

  ■教育街内的清学部曾是清华学堂第一批录取学生的复试地点

  宣武门内大街西侧有一条短街名为教育街,街内的1号曾是清学部旧址,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学生的复试地点就在这里。

  当时留美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各省建立的新制学堂,但是因各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这些学校学生中考选合格的直接留美生,难以满足每年招考100名计划的需要,同时学部与外务部对于留学生的选拔标准也有分歧。为了化解学部和外务部的分歧和选拔合格留美学生,最终决定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学务处办公处所和留美预备学校校址。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1911年3月,学部举行清华学堂学生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并全部合格入学,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如化工专家侯德榜、哲学家金岳霖、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戴芳澜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