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日电 题: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刚刚结束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力争两年内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回溯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体制历经了十年持续改革: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同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9年7月,中国通过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01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首次以罕见大篇幅着力论述文化规划。
对此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批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文化改革发展加速推进的关键一年。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将此总结为“三加快一加强”。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则在讲话中明确了时间表,着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对于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改革本身这些年是以时间表的方式,每年都在推进。
张晓明在他主编的2010年《文化蓝皮书》中分析,存量和增量领域联动,改革取得突破,但经济形势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民间创业的热情迸发,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确实形成了一个“倒逼”的机制。从几个方面来看,体制改革都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他认为,经过十年改革,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开放市场、转变市场主体的措施,改变了文化领域国有机构独撑天下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但是国有资本没有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退够,民营资本准入限制过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远没形成,极大制约了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体制改革还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他建议,对于经营性文化企业而言,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与社会资本融合,迅速做大做强;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通过财政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的设计,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对于既有产业性质又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单位,要实施关键性的制度创新,实行资产管理与内容管理适度分离,现代企业制度与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经济权益与社会责任相互协调的现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