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大东门将改建 四套备选方案突出传统元素(图)

2011年05月05日 15: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大东门将改建四套备选方案突出传统元素(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北京大学东校门将推倒重建,四套新设计方案昨日起在北大校内公示,接受师生和校友的评议。这四套设计方案虽形态各异,但均以传统风格为主,其中一套设计方案明确提出运用了风水学知识。据北大发展规划部介绍,师生和校友的意见将成为校方选定设计方案的重要参考。

  多次评审四套方案入围

  北大发展规划部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北大整体形象,改善北大东校门区域环境,学校一直在推进东校门的改造建设工作。此前,按照学校安排以及受90级校友委托,发展规划部组织了多轮东校门方案征集活动,广邀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及设计领域专家、校内艺术和建筑设计力量参与设计。

  经校园规划委员会多次评审,最终选出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和艺术学院“东校门概念设计工作小组”、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三家设计单位的共四个设计方案在校内进行公示。

  公示期从5月4日起至10日,地点在北大图书馆。师生和校友可填写意见征集表,对四个方案按满意程度进行排序。

  东门“地位”日渐突出

  据了解,北大现有校门分别是东侧门、东门、东南门、西门、西侧门、南门。其中,东侧门、东南门与南门为人车均可通行的校门,东门与西门仅允许行人及自行车通行,西侧门为专用机动车通行的门。

  北大的不同校门由于周边历史环境和建筑物各异,具有不同的空间秩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色古香的西校门,它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从西校门进入北大,正对着的是校长办公楼,再往东走就是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区域。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随着北大图书馆新馆建成,东校门开始成为学校东西轴线的另外一个主要门区。

  四方案均突出传统元素

  记者翻看四套设计方案的说明,尽管形态、色调大相径庭,但设计理念都强调了传统元素。比如甲方案的关键词是“汉文玉雕”、“国之栋梁”、“拾级而上”,乙方案的设计灵感来自汉代宫殿“凤阙”,丁方案将北大东门外的地铁站外观设计成了仿古建筑。

  古朴的风格比较符合北大建筑的特点,北大图书馆新馆即为一座仿古建筑。甲方案在设计说明中分析,东门的设计必须体现北大原有图书馆轴线的礼仪秩序和视觉要求,北大历史人文和校园特点的体现则是东门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甲方案

  设计寓意

  “国之栋梁”

  甲方案从传统玉文化的理念出发,从燕园梅石图源起,引申汉玉纹理建构北大的精神品格之塔。

  写有北大校名的横石放置在3组5采斗拱支撑的巨大梁架之上,寓意“国之栋梁”。东门通行空间的设计则采用了拾级而上的“桥梁”模式,寓意学校是社会思想和社会实践之间之桥梁,而上空的镂空方正“门景”则为贯穿整体门区的“琢玉”思想。

  东校门植被采用国槐、白蜡、白皮松、油松、山桃、紫藤、牡丹、萱草、蒲公英等植被形成生态自然的绿化效果。

  乙方案

  校名石壁

  形似竹简

  乙方案的说明文字介绍,北大的特点是“院落”,是传统中国人的活动空间。

  写有校名的石壁以白石层叠垒砌,留斧凿痕,正面呈阶梯状。可用北大校园内散落石材,增重历史感,远观造型像出土竹简。下部施以水纹阴刻,以保留海淀曾经的湿地记忆,相应环境生态变迁,隐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左右门卫与主景之图书馆遥相呼应,设计灵感来自四川汉画像砖中的凤阙。东门以青砖铺地,留缝隙,给路边花草生长的余地。

  丙方案

  “气冲牛斗”

  调整风水

  丙方案的设计说明称,由于与东门相对的成府路十分长,而对于作为端头的图书馆,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此“气”过冲。因此,应设置一阻挡,以消减对面成府路所带来的“冲”。

  该方案的一大亮点是用草坪代替围墙,制造出亲切宜人的感觉。写有校名的横石由小青砖砌筑。

  目前,北大实行校外人员入校需登记身份证的制度。丙方案提出,门口证件登记、自行车停放等问题均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解决。由于东门空间面积较为局促,需适当扩大。

  丁方案

  地铁站口

  变身仿古

  丁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公众参与的方法,征集了众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北大城市设计方向09级和10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设计的全过程。

  丁方案认为,北大西门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北大校门”的符号和品牌,因此东门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需要有北大西门的元素。北大东门的设计从建筑的外观、色彩到材料、工艺和细部都表现出北大校园精致典雅的设计风格。

  地铁4号线从北大东门经过,丁方案设计上利用了北大东门两侧地铁站的出入口,将其设计成两幢仿古建筑,改善了北大地铁站的功能和形象。

  文/本报记者 关庆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