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作展演后向何处去?
——专业人士建议“上海之春”应更新推广机制
本届“上海之春”开幕一周以后,作为主体部分的新人新作音乐会开始陆续亮相。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今晚在贺绿汀音乐厅演出的上音国际国内部分获奖者专场,5月8日、9日、16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海上新梦·永远的记忆”民乐新作专场、上音民乐新人新作专场、“海上新梦·中华之光”声乐作品专场等,将集中推出一批年轻音乐人才和刚刚脱稿的音乐作品。不过,展演只是一种手段,要让新人新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还需更新推广机制。
一时热闹 后续无力
音乐新人在比赛中获奖,并不意味着就此具备闯荡舞台的能力。比赛只是一块敲门砖,对于大多数音乐人才来说,通过获奖展现才华,可吸引更多的关注,但是要积聚市场人气,还需在一个很长的过程里磨练。同样,音乐新作要被观众喜欢和熟知,需要经历反复演出的过程。因此,对于“上海之春”来说,“力推新人新作”的宗旨并不能靠一次性展演实现。近年来,每届“上海之春”都展演了为数不少的新人新作,但是,音乐节期间轰轰烈烈,结束后就冷冷清清,似乎成了一个规律。记者了解到,每届“上海之春”的委约新作被一次性展演后,受到的待遇充其量不过是被录制成一张内部赠送的唱片。这让那些获得参演荣誉的新人和辛辛苦苦谱写新作的作曲家们,实在有点尴尬。
应对环境 探索新路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上海之春”该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力推新人新作”机制。早期“上海之春”产生的“一演就红”效应,在艺术欣赏和文娱消费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上海之春”的新人新作,又难以采用娱乐化手段不负责任地“狂轰乱炒”。那么,如何根据文化环境的变化,去探索一条新路呢?其实,如今大众对音乐的求索欲望,比过去更加强烈和普遍。如果“上海之春”主动为新人新作和社会大众搭建互动桥梁,完全有可能改善新人新作自生自灭、社会大众又难以接近的局面。
建立机制 有效扶持
记者在采访一些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时,听到了不少积极的建议。许多人认为,“上海之春”的新人新作展演,不能采用常规的演出操作方式,应建立系统的扶持机制。如新人登台时,可邀请当红艺术家或德高望重的老音乐家现场推介;新作音乐会要形成“演前讲解普及、演后评头论足”的惯例;加强剧场演出、社会响应、媒体介绍之间的互动效应,为新人新作走近观众、走向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上海之春”应促成参演人才和作品的优胜劣汰机制,对脱颖而出、公众评价很高的新人新作,要设法向全国专业院团甚至国外专业团体推荐,以成功率作为“力推”的评估指标。显然,走过50年的“上海之春”,只有不断更新办节思路,才会焕发活力。
记者 杨建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